《活着》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之一。老实讲福贵不值得同情,后来他的凄苦不过时因果循环。丈夫回家,原以为一家人可以过踏实日子时,儿子女儿相继死去。这对一个母亲的打击是致命的。到这里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因为真实。《活着》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故事中的人好像我们自己。年少轻狂,不计代价肆意而为的年轻福贵,像极了青春期叛逆的我们。中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起早贪黑,辛勤工作。是成年后的我们,而我们唯一的期望是不要如福贵一样,陷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活着才懂得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人活着就一辈子,死要很久很久,所以要努力活着。活着才能实现梦想,实现价值,死了一了百了,但是一无所有。
离家出走,留下家人。每个人不都想这么做,而是离家出走的那些人有一些表达不出来的原因。而那些人,离开,或许是保护家人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抛弃。两人之间彼此真心相信,最终再难的谜团早晚也会解开的。我有我的守护,你有你的思念,白头偕老,终生在一起。活着才能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活着才能明白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我觉得至少是看到心里去了,才会难受。因为这本书很真实,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把现实中一个人的坎坷悲惨一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影,能感到难受的读者或者观众必定是感性和善良的人。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充满艰辛,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这个缩影也发生在当下,只是你没听说也不得见。你只当它是书中的故事,但是我周围确实有徐福贵这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