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他坏,你一开始就躲着他防着他,他不招你你就谢天谢地,你对他并无任何期待,所以一旦他做了点让你改观的、在你看来有违他本性的事儿,你就大跌眼镜,对他诚惶诚恐,觉得自己是积了多少的福气居然换得坏人向善;而所谓的好人,一般也就是好说话或者乐于助你的人,待他/她对你的好形成日积月累的惯性后,你会习以为常,倘若此后稍微怠慢,以前的好就统统被抹去,立刻成了不怀好心的恶人!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简而言之:合情理的帮助,合常规的拒绝,毋做烂好人!
黑暗中的光明,往往让人迷醉;一滴墨水进入水中,往往让人感觉水都是脏的。另外呢,一直对一个人好,一天有点不好,你就觉得不好了,就感觉欠了你一百万似的。天天打你,天天打你,突然一天不打你了,还给你擦拭伤口,你就觉得,好感动,好想嫁给他。心理学上这叫做沉锚效应。人们对事物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可以参考《多啦a梦》里的胖虎,他平时各种欺负大雄,但偶尔帮助下其他人大家就会觉得他很善良。还有就是心里的落差。
以前看到过一个叫做胖虎静香效应的说法如果胖虎把路边的易拉罐扔到垃圾桶里,大家会认为胖虎也有不同的一面啊,对他立刻有了好评,而不顾他之前做了多少坏事。反之,静香看到了路边的易拉罐踢了一脚,人们立刻会对她有恶评,原来她是这种人。而不顾她之前做的好事。大概就是人对别人的行为都有个预期,打破了预期会让人对他的评价突变。
对坏人不多作要求是因为他们听不进话,甚至可能赌气反着来。而对好人多作要求则是因为你知道他们会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不要觉得不公平,开放的姿态会带给我们很多,至少不会让我们活成傻子。我们之所以那么气愤,很多时候是因为觉得坏人什么都不配得到,但这显然不是事实。
好人有了黑点,别人的想法:他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好。坏人被洗白一角,别人的想法: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坏。因为我觉得,有时候我就是那个别人。
经典,好人,别人不怕得罪你,得罪你了,以后你发达了,再来抱你大腿也不迟;得罪坏人,大家是不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