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什么的太多了,很多单位都会请专门的老师来讲授礼仪课,能讲几个小时,什么坐车位高坐后座呀,开门先侧身之类的。但是在我看来,首先就是,“礼仪”跟“机关礼仪”是两码事。比如题主文中所说的几条,比如进门先敲门之类,都是“基本礼仪”,是任何注重礼仪的环境都要求的,跟机关关系不大。只是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公司、团体都不太注重礼仪了,特别是年轻人多的公司,互相年龄都差不多,也就没人那么注意了。相比之下,机关比较传统,老中青分布均匀,用现在流行的电影台词来说,就是“讲规矩”,礼仪就稍微重视一点。以走路来说,古代讲“趋跄”,就是走路的礼仪,现在不那么重视了,起码也要做到沉稳。还有就是要注意一点,作为公职人员,还多了一层束缚,那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被标上了一个“代表国家”的标签。也就是说你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政府”,特别是面对体制外的人时,就更加要注意各种“规矩”。你走路轻浮,到了体制外的人嘴里,就变成了“我见过政府的人表现的特别轻浮”,而不是“我上次见到的某某人走路很轻浮”。而这种“规矩”的养成,就在平时。最后一点就是,不要过分的盯着“领导”。没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普遍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领导大过天”,只要服务巴结好领导,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不客气的说,这是 封 建思想的遗留。
越是空的机关单位,越是空的人,琢磨工作以外的事情本领越大,所以和这样的人聊天,可以谈历史,谈国际,谈儿童教育,谈美食,就是不要谈其它同事其它领导。作为第三方吃瓜群众,听到的八卦可不是一点点遇到原则问题,领导要下级背锅,建议还是坚决不背,把领导责任明确。至于方法可以多样,否则这类事情一定是个尽早爆掉的炸弹,节操不能掉。请示多、汇报多、会议多,任何一个事情请示汇报的层数越多,办事人的风险就越小,签了一堆字生效的文件,出事也不怎么可怕了。对非熟人讲话,即使那人看起来再善良也要把话说得循规蹈矩,现在社会有种设备叫暗访设备。补充一点5、机关里千万不能以貌取人,以能力取人。表面上能力低下情商偏低的人能稳稳坐在位置上,必然有其合理性,大家懂的。
探明领导的职务。比较忌讳的是称呼领导时降低其职位。对于厅局级以下的领导,宁可高称呼,但切忌称呼低了,例如他是副处长,需要称呼为某处长,而不能称呼为某副处长。但是倘若正级领导和副级领导一同在场,副级领导的“副”字就不能省略。但是对于省部级以上的领导,而需要严格称呼,不可高半级也不可低半级,如是李副部长,王副总理,就必须按此职务称,而不能称为李部长或王总理。如果面对的领导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并没有明确的职务,也不可因为自己的年龄比其大,就称呼其为“小李”、“小张”。而是礼貌地称呼其为“某老师”。如果过一段时间这些年轻人称职为科长或处长,还应及时改进称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