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也好,严父也罢,只要把握好"慈"和"严"的度,就一定会是“孝子"。否则,一味的"慈"和“严",就有可能是"败儿"。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尝尽“慈"和"爱",在家里“唯我老大",被溺爱的无视规则,他就很难建立起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一旦踏入社会就会四处碰壁。
在我个人看来,这话说的太绝对了。慈祥的母亲大多都是温婉贤淑的,至于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否成才,这和母亲是否慈祥不是根本决定关系,与之关系最大的还是慈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方法得当,无论母亲是否慈祥,都能将孩子培养成才。慈母并不是代表母亲随时都是慈祥的,不发脾气的,慈母是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后,母亲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淡定从容,处事不惊,在待人接物,教育后代等方面都能做到得体得体得当。
个人觉得吧,其实这句话是有些失偏颇的。这“慈母”的存在对于一个婴幼儿与家长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是有着极大帮助的,在子女成年之后的影响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子女的攻击性与反社会性和社会退缩性以及低自尊的情况,对于子女良好人格的一种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慈母多败儿”所说的是因为过度溺爱以及对子女不良行为没有正确的进行引导以及更正导致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良人格。
比起慈母多败儿,我更相信蠢母多败儿。你去观察身边“非败儿”的妈妈们,就会发现不见得她们都不是慈母,有些甚至慈母极了让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从垃圾堆里面捡来的:她们天天温柔地夸奖乃至崇拜自己的孩子;她们总是给孩子买各种你羡慕嫉妒恨的玩具:她们带孩子天南地北四处high…然而这样宠孩子,孩子居然还没歪。聪明的慈母并不会养出败儿来。
慈母多败儿,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所谓“慈”,是指“慈祥”、“仁慈”,为人母者,对自己的孩子有几个不仁慈的?慈母并没错,错的是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比如:孩子在学校,打同学,骂老师,横行霸道,母亲却不以为然,这就不叫慈,这叫宠,真的会坑了孩子败了儿。本人觉得,慈和严是相对的,做为母亲,什么时候慈,什么时候严,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尺度。
我认为“慈母多败儿”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就会对子女比较宠爱,甚至是溺爱。正是这种宠爱使得孩子在成长中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惹出很多是非,所以很多新闻报道都是各种熊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身为一个母亲,对孩子可以宠爱,但是切忌溺爱,要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如何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