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阵子,学姐热衷于烘焙,经常会利用周末时间在家里做点戚风蛋糕,蔓越莓曲奇,还有各种形状的小饼干。每一次烘焙,都会认真拍下制作过程和最终成果,然后修图30分钟,文案30分钟,再发朋友圈。状态发布的一分钟后,学姐总能收到十几二十条点赞评论,不是夸学姐“心灵手巧”“想娶了”,就是说甜点诱人,“分分钟想吃到嘴里”......学姐看到这些都很开心,不得不承认,评论和点赞满足了学姐的虚荣心。小熊饼干也好,榴莲披萨也罢,在别人的眼里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只是证明学姐“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的一个例子而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变成了一个需要通过别人的反馈,才能证明自己的人,好像只有在别人的反馈中,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其实人生重点不在于取悦他人而在于取悦自己。
这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当然,我们的自信是需要能力来支撑的,一定的能力让我们学会了自爱,拥有爱自己的能力后继而提升自尊,而自信是建立在足够充分的自尊基础上的。而且根据你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出现是归因为“长得丑”而被陌生人嘲讽,那么,所谓的“长得丑”这时只是你对自己的一个评价,还是真的有陌生路人这样说你呢?你们的检验标准分别是什么呢?是谁制定的这个标准呢?你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即现实检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墨菲定律”,就是说当你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时候,你就一定会表现得很糟糕;当你认为某件工作很困难你完成不了时,就一定会“如你所愿”完成不了的。同理,当你因自卑不接纳自己而认定自己是长得不好时,你的言行就会传递给别人“我长得丑,你们离我远点……等等这样的负面信息”,而对方接受到这种信息后自然难以对你和颜悦色,而这种状态与你真正长得如何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个人的存在感并不是指你被捧在人群中心,受到众人的关注,赢得一句句赞美的反馈。而是自己的内心赋予的。你只有先自己认可自己,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拥有富足的内心世界,才能不在别人的反馈中迷失,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存在感。一些人不能接受暂时不够美好的自己,想通过建立“虚假的自我”,从而赢得他人的积极反馈获得存在感。这种“要来”的存在感,反而使他们沦为了被“反感馈”操纵的人。
听之认之是万全之策,当然培养,锻炼,隐忍一颗坚实的心境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的方式,当然你是高手适时恰当的“反击”也不失为是妙棋一招哦。 世界之大啥人都有,素质道德,参次不齐,良莠不齐,在加上自身又有缺陷与露洞在面上放在哪里,长的“难看”或有不良习俗被人家捕捉到了,而人群中互相“讲究”专挑别人陋习缺点之人大有人在。
目前重中之重是发掘自己的潜力,找到自己在哪方面有特长,除了这些工作技能方面的特质之外,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都行,静下心来学习充电,有时候兴趣爱好方面的成就也能提升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