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
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
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像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
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
男孩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江城的瑶族度戒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至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安瑶族特色文化村,“度戒”是村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老老少少都对其非常重视,在外读书的瑶族姑娘邓高阳说:“‘度戒’除了寓意经过火的洗礼,净化人的灵魂,消灾避难外,更锤炼了瑶族男子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仪式通过瑶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方式对后人进行族史、族规、礼仪、戒律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度戒’中,不能会客、社交、唱歌等,只能在家里低头修身养性,吃清淡无油的食物,还要熬夜,这一过程实属不易。”
瑶族小伙邓高强回想当初自己“度戒”的场景,深有感触地说:“接受洗礼后,能成为社会上的正式成员,还学习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传统文化,作为一名瑶族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很有意义的。”
瑶家男子要过“文武”关
据师公介绍,“度戒”分为“文戒”和“武戒”两大关。仪式中,只见“文戒”开始前,“受戒”的5个瑶家男子,两名歌娘和两名成年男子在师公的带领下来到户外院落里,围着灵台边转圈边诵经、唱歌,以驱除鬼邪,敬奉神灵。
接着,“受戒”的5名瑶家男子进入礼堂跪听师公宣读戒文。宣读的戒文中,尤为重要的是“十条约束戒律”即:一戒呼天骂地,二戒毁骂父母,三戒瞒师骗友,四戒误杀牲口,五戒偷抢害人,六戒贪财爱色,七戒怒气凌人,八戒欺贫爱富,九戒贪生怕死,十戒陷戒瞒教。“文戒”后这5名“受戒”男子得到了“戒名”,也称“法名”、“教名”。平生只能用“戒名”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参加宗教信仰活动,死后儿孙以其“戒名”超度亡灵升天转为灵名,列入祖先名薄成为祖先神灵,享受后代子孙敬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