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惊吓情不自禁的叫妈是很普遍的事情。
从小我们都是喝妈的奶水长大的,感冒发烧了第一件事也是先找妈,就算有时候找爸也是这句话,“爸,我妈呢?”小时候发烧从来都是我妈先知道的。也是后来我妈告诉我只要我吃奶的时候她感觉到我手心很热,就会给我量温度,基本都是发烧。
我印象里小时候是很少见我爸的。我三岁多没记忆的时候我爸出去旅游,直到恍惚有一天有了记忆才知道他是我爸爸。好像男人都不喜欢经常照顾小孩子,也可能是女人母爱泛滥,怕男人照顾不好。小到洗脚穿衣吃饭,大到看病上学工作结婚,自始至终,从小屁孩到青葱少年甚至到结婚,最关系爱护我们的还是母亲。
妈妈总会在孩子受到惊吓和欺负的第一时间出现。我们也常常会叫一声妈,然后哭着扑在妈的怀里。久而久之,妈已经是我们潜意识里的词语。长大以后不再会那么轻易的哭,但是受到惊吓我们还是会有意识无意识的说一句我的妈呀。
再者,人也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有群居动物的特性,就是排除异类。人们都叫我的妈呀,一旦有人叫我的爹呀,都会觉得奇怪,有的不仅仅是好奇,还会试图去纠正他,让他以后喊我的妈呀。如此,即使在那个叫我的爹呀的那个人受到惊吓的时候,也会改为我的妈呀。
叫我的妈呀,并不代表你爹不亲。只是相对于父亲而言,母亲大多是慈爱。我们对母亲的依赖要比父亲多一些。父爱如山,会让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威严不容易亲近。受到惊吓的本能反应也很直观的反应了我们小时候对妈妈的依赖。
在生活中,当我们受到惊吓时,我们往往会脱口而出"妈呀!",我们听起来都觉得很正常,可是如果有人喊"爹呀!",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我想大部分人会觉得奇怪,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会听到 妈呀!这个感叹词。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到底有些什么原因呢?其中有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妈呀"这个词说起来比"爹呀"说起来更顺口,特别是人在下意识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总是比较简单顺口的词。另外,在我们现代社会,在父母双方中,总是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父亲可能往往忙于工作,所以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另外,在我们受到伤害或者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一般总是妈妈,母亲总是能在我们感到伤心害怕时几时给予我们安慰,而父亲大多时候不会安慰我们,他们会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学会从哪里跌倒的从哪里爬起来。所以在我们的意识里,父亲大概并不会像母亲那样及时的给予我们安慰。
当人在受到意外的惊吓或者伤害时,总是下意识的就会想到能让自己及时得到保护和安慰的人,就像所谓的母亲是细腻的,父亲是深沉的。他们各自表达爱的方法也是这样。所以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同的印象。也有很多时候口头用语只是由于一种习惯,或许也是受到别人的影响。
孩子从丫丫学语时喊的最多的就是妈妈二字了,不可否认,妈妈是陪伴孩子最多的亲情.人在关键或危险时刻喊妈妈而不喊爸爸,并不是对爸爸的遗忘,而是一种情感惯性,也许在一个人冷静下来时,最危险最困难的事,首当其冲选择是爸爸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想天下所有的爸爸都会默认或者认同这种情感惯性的--这就是大海般雄浑而又宽厚的父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