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的年轻一代和老一代思想不一样了,老一代的人在老家呆了几十年才出来打工,对家乡还是很有感情,即使出门也希望每年能回去几次!而年轻一代不一样了,他们一般十几二十岁就出门打工,慢慢的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然后在城市买房结婚,在城市安家落户,慢慢对老家就没有那么多的感情,和亲戚也是一样,大家如果住的近,三天两头可以来往,来往多了就培养出感情了,但住的远该怎么来往?比如我老家是湖北的,现在天津工作买房了,湖北老家的亲戚办喜事,请我们去做客,我们只能打点钱过去聊表心意,人却由于太远还要上班没时间回不了,而我们家办喜事,他们也来不了,慢慢的时间长了就没有感情可言了,只有钱来钱往,到最后就都淡了!也不能怪年轻人薄情,现实社会造就的,在老家养不活一家老小,出门养的了家却失去了亲戚朋友!要是在家能过活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反感亲戚,甚至有些年轻人提出,防火防盗防亲戚。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父辈们尽管有钱,尽管过得不错,但年轻人一点也不想活成他们的样子,因为思维方式不一样,尽管这些年轻人同样也表达自己对金钱的喜爱,但他们已经接受了现代价值观的洗礼,性别平等、婚姻自主、尊重个人空间,已经成了现代知识青年的基本要求,有的亲戚互相窥探隐私、看人下菜碟、嫌贫爱富、干涉婚姻自由、毫无同情心,这些在年轻人中深恶痛绝的观念却在亲戚中集中出现,年轻人嘲笑亲戚的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贫困,亲戚有钱,亲戚成功,但我依然不佩服你,不服气,我可能比你做的更好,这就是年轻人的态度,年轻人和老一辈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和亲戚之间自然就有代沟。
年轻人烦亲戚这件事情,如果一层层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这件事情的本源。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群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便有意识的链接成一个个组织,有的以地缘链接为邻居,有的以血缘链接为亲戚。现在也是这样,越是生产力低下的地方民风越淳朴,亲戚关系走动的越好。越是大城市里的人,相对来说对亲戚的感觉就淡了一些。我觉得有点像一群刺猬过冬,挨得太近刺的对方太疼了,挨得太远又太冷了。一个人的能力越低,就越需要其他的刺猬离得近些,虽然有时刺的肉疼,总比冻死强。能力越强需要的空间越大,越不喜欢不速之客来打扰。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很多亲戚以长者自居,却说着百年不变的“真理”,美其名曰,为我们好,每年见面,说着同样的内容,例如,如何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上帮我们找关系,我们做的东西时如何的简单、肤浅,他们做的东西含金量是多么的高,暗示我等俗人、草根几乎想都别想,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我们已经不是那个高中刚刚毕业,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少年,因此,对他们的吹牛也一无所知,可能,经过学习,实践、反思,暂时可能我们在经济或者社会地位上没有超过他们,但是他们再在我们面前吹牛,会让我们感到他们很无聊甚至无知。
年轻人对于经常不见面的长辈,关系会有所疏远,年轻人经常在外地,在家的时间短,和长辈能够寒暄几句,长了也没啥话可说,两个人的交际圈,见到的东西是没有交集的,会产生尴尬的,无话可说。和长辈说话会有很多的顾忌放不开。会显得很拘谨,亲戚们总是爱问长问短。那些三叔四舅,七大姑八大姨,总是爱问一些你不愿回答,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
好多年轻人都选择独身一辈子,连结婚生子都不在意,亲戚连靠边站都算不上了,都已经反感了。从我自己来讲,我给同学家小孩包个1000的大包我都嫌少,给亲戚家孩子100都嫌多,感情真挚的程度不一样。不过还好,在我老家这边,表亲这一代就不走动了,都忙着挣钱往北京城里扎根,谁有功夫跟一个小县城的表亲走动,说起来多不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