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中国建筑行业的用工特点造成的。相对于其他产业工人,建筑业的农民工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的,专业培训程度较低。而从操作层面来说,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第一个特点,人员流动性大。不同于其他产业工人,建筑业的工作地点频繁变动,生产规模各不相同,工序实施的时间不连续不确定,这就造成建筑业用工灵活性大、流动性大,劳务组织呈小型化、分散化、自治化、间接管理的特点,建筑项目的管理者(工程项目部)不直接管理工人,而是通过一个个专业的小型的“班组”进行管理(俗称“包工头”)。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项目每一道工序管理者面临的都是临时组织的工人群体,对其专业素质和纪律性都缺乏把握,短期合作的模式又使得各项培训无法深入、持久的进行,进一步阻碍了工人素质的提高。
第二个特点,工人素质不高。从80年代中国建筑业大发展以来,建筑业产业工人的群体来源就一直是农民,“扔掉锄头、洗净泥腿、拿起瓦刀”就是建筑业农民工的真实写照。直到今天,中国建筑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相当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用人单位也就不重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不是贬低农民,但是由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习惯,自我约束方面确实容易出现自由散漫、不服管理的现象。
要想克服这些缺点,还是要加强管理,既然短期内无法改变流动性大和素质不高的根本状况,那么更应该强化管理手段应对,至少完全改变楼主提出的这种龌龊状况不是难事。
加强工人教育。由于工人流动性大,做专项的技能培训不大可能(这部分培训工作其实变成了工人自发行为,或者变成雇佣关系相对稳定的包工头的责任),但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教育是项目部必须要做的。这种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教育包括进场前交底教育、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教育、项目部对班组的教育、班组对工人的教育等等,做得好的话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建筑业产业可以加强检查和处罚力度。与工人签订安全文明责任书,订立检查和处罚制度,并广泛宣讲贯彻。对违规行为加强检查和处罚并公示,这样长期坚持,肯定能够约束工人的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加强配套措施。项目部应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例如合理设置的厕所、垃圾桶、饮水点等等,指派专人进行清扫等。不合理的服务措施可能增加每个人的行为成本,可能导致违规行为的增加,而如果不及时清扫环境会引发“破窗效应”,加剧环境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