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人们思想单纯,消费低经济负担压力不大,不求奢华,只要满足基本生活能自给自足。如今人们追求高标准,高享受,由于消费高努力加倍的工作来解决收支不平衡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子女读书学校这样费那样费用,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费用高;医疗费用,住院才报销,不住院就报不了,打工的为了几百几千元不等的报销本不用去住院的也去住院,眈误了工作的收入损失等于没有报销;再就是高价房费,干了一辈子工作只够买房甚至有的还得借钱贷款。到老来无积蓄只靠国家六十几元的养老金生活能不压力大吗?不感觉累吗?
担心啊,飞涨的物价心里没底。猪肉为例:计划年代的几角一斤到今天的十五、六元更有三、四十元一斤相较于收入就算还成比例,但速度却变得越来越快几年甚至十年一涨到现在的一年几涨甚至担心明天会涨否?房价多少人穷其一生?不知还有什么不涨。不求收入高只愿不涨价有多少人在期盼,年轻人结婚不论自已还是别人都愁:房子,车子,彩礼,嫁妆加贺礼,面子丢不起。老年人生病包括死亡都担心,天文数字般医疗费,不断更新的公墓价等等。呵幸福在那里只在梦里。
谁说现在人们富裕了,这是一个伪命題,以前五十元的工资能养活一大家人,现在五千元三人过曰子,很难活,幸福了吗?以前不担心工作,现在有工作也担心,没有保障,现在的幸福都是虚的,是用独生子女的政策换来的,如果象父輩都养几个孩子,按照当前的房价,物价能活吗?
这是因为人的幸福感是由感情、参照、财富、劳动量共同产生的,同时与观念存在着相连。感情是人与外交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支持着人们的心理也影响着人的观念,无论是对身外之人还是事物皆以喜爱与厌恶的方式体现包含漠然。
社会发达了,所以全民的物质水平提升了,各种行为便利了很多。快则不严谨,总感觉要做的事更多,同时包涵在行为的情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不是不幸福,而是太忙碌。。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富裕所带来的幸福感只出现在“吃好,睡好,穿好,玩好,行顺畅”。除此之外,把赚钱当人生乐趣也可以“幸福”着。但纯把赚钱当人生乐趣的人太少了,如同把考100当乐趣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