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对榴莲的态度,人类大概可分为三个能级:没听说过榴莲的、讨厌榴莲的,以及热爱榴莲的。在榴莲的作用下,处于前面能级的人会向后面的能级跃迁。第二个能级尤其不稳定,他们往往因为对榴莲气味的“妖魔化”——多半就是源自已经处于第二能级的人——而从第一能级跃迁而来,又有非常大的概率在亲身尝试了榴莲的美味之后跃迁到第三能级,并永远呆在这里。我自己就是一例,从唯恐避之不及到狂热喜爱,只隔了一次试吃而已。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厌恶榴莲的人是被当做一种弱势群体来“优待”的。为了照顾他们的感受,很多公共场合都禁止携带榴莲进入。许智宏院士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他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有人买了几个榴莲带进研究所大楼,榴莲的气味在中央空调的循环之下很快遍布整个建筑,后来研究所就禁止榴莲进入了。我猜这些人应该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全天下就数他们不会欣赏好吃的了。
不止是研究所,封闭空间禁止榴莲进入,在东南亚已经是一种常态。图片:qnm.it
爱榴莲者,留恋不去
榴莲属的拉丁名Durio、英文名Durian和中文名都来源于马来语“duri”的音译,意思是“尖刺”。这个读音还曾经被译为“留连”或“流连”,一说是取嗜此物者嗅其味则流连不去之意,不过就不像植物名称了。
中国最早对榴莲的记载是在明朝初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写道:“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焉’,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则五六瓣裂开,若臭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赌尔焉这个译名颇有“蝌蝌啃蜡”之风,后世不取。不过马欢对榴莲果实的描述相当细致,可以看出当时榴莲品种未经改善,每块果肉只有栗子大小。
按照对榴莲的态度,人类大概可分为三个能级:没听说过榴莲的、讨厌榴莲的,以及热爱榴莲的。
因为她的味道特别难闻,讨厌的人喜欢的人都有很多
好像没有了它的味道,真的是独一无二。
水果无罪!公道,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