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家里三间草房,我们家我和弟弟两个孩子,过年了,爷爷家杀猪,我们都去凑热闹,父亲当时开拖拉机和母亲出门不在家,等到猪肉下锅,香气在院子里四散开来,那时我们还小,就站在灶台前看着,想想真是美好的回忆。过年在那个年代代表了新气象,代表了红火的有盼头的日子,代表了那个时代,代表农民想过上好日子的火热的心,代表了无数母亲对老人与孩子的关爱,代表了包产到户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时间飞逝,近四十年间,农民再也不会为了过个年而发愁,尤其是小孩子少了几分期许,相对来说淡然了。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心里还有着那份乡愁,那份怀念,不是怀念过去的苦日子,而是怀念那些亲人,那个大转折的时代。
小时候我们一到过年,拿着爆竹到池塘里去炸水,那个小酒瓶盖盖着爆竹看酒瓶盖能炸多高,气枪打野战,比谁家的烟花放的高,气氛很浓。现在的小孩子有点死气沉沉的,过年玩的时候,除了拜年看着还能找到点儿时的感觉,其它好像就跟平常一样。都被大人管得死死的,那不能玩,这不能玩。那个不安全,这个不安全。还有一个就是过年不少都是大年初一回老家拜下年的,下午或者晚上就要走的,我这几年都是这样的。儿时的情谊也淡了。这种情况延伸出来的变化就是,以前我们有时就找亲戚儿时的朋友帮忙,现在第一想到的反而是工作中的同事。唉,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
作为一个90后之所以现在过年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气氛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过年没有新鲜感了,那个时候人都穷一年都吃不上肉,都希望早点过年能吃几口肉饺子,那时候我自己都能吃一大碗,一到大年30都会和小伙伴去街上捡鞭炮,现在人都活在了虚拟世界了 一到过年都是刷朋友圈 抢红包,而且很老人长辈的交流就少了很多,人们生活条件好了 人与人之间却冷漠了,那时候村里人有什么难处整个村里老乡都会去帮你,现在呢?农村大门紧锁条件好的你吃你的大鱼大肉,条件差的就自己吃自己的大白米饭,真是这样的 本人就生活在农村深有感触。
是的!现在过年真的没有小时候的年味了,以前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过年的气氛,那时候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大家都是喜气洋洋的,这个时候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又可以吃好东西穿新衣服了!在加上当地的习俗,做豆腐,蒸年糕,蒸馒头,赶大集等多的数不清的习俗,现在都慢慢的谈忘了,哪时候的种种情景时常在年到来的时候再脑海里回忆。长大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极大丰富,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好,平时就能接触到小时候过年才可以接触到的东西,就觉的没有那么迫切的需要了,慢慢就感觉谈了。
这是肯定的,科技的发展,时代的的变迁更何况我们都长大了。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小时候经常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学校放假了,有好吃的、有红包拿、最重要的是有理由问家人要钱买烟花爆竹了,现在想起来都能体会到那浓浓的年味。而如今长大外出工作了,基本上也就过年才回一次家,虽然和小时候一样有好吃的,有烟花爆竹放,但是却总感觉相较于小时候少了点什么。现在过年给我最深的就是能和亲人坐在一起说说话的幸福感,以及属于家的温暖。
随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富足。以前农村经济水平较差,生活拮据,平时粗茶淡饭,只有过年能吃上好吃的,一家老小欢聚一堂,拜年拿红包,晚饭过后还能出门玩爆竹;而如今,人们该玩的平时都玩了,该吃的平时都吃了,该穿的平时都穿了,物质上,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了。因此人的欲望越来越难满足了,不像小孩一样给个糖、放个爆竹、给点压岁钱就满足了,而年味就自然而然成了很多人童年里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