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物质波 跟物质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弹性elastic和非弹性inelastic。讨论波跟物质的相互作用,其实把波看成粒子最容易理解,也就转化为粒子跟粒子的碰撞。而多个光子有三个物理性质,能量,动量,和偏振。弹性碰撞,入射粒子能量不变,方向改变 -- 弹性散射。作为波,就是波长不变,方向改变,表现为不相干散射,和相干散射——衍射,如果是界面,则为折射,反射。非弹性碰撞,入射粒子能量改变,比如能量被物质吸收。作为光子,一是光子消失,光子数减少;二是一个光子被吸收,然后另一个能量不同的光子因此被射出,比如拉曼散射;三是,光子跟自由电子碰撞,能量改变,这是康普顿散射。(关于偏振状态,我接触到的只有偏振吸收光谱,不知道有没有只改变偏振不改变能量的情况。对于电子,自旋改变,电子的能量也改变,不知光改变自旋会不会改变能量,穿透力,如果理解为光子穿过物质后既没改变能量也没改变方向,那么就要把参与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光子数都去掉,看最终没经过任何作用的光。当电磁波传播的时候,波段半径和物体半径相近的时候就会能量转移.由此就很容易解释,频率的绕射能力和穿透力了.
1.首先在真空的时候能量并没有损失.
2.频率越低则波段越长,分子原子不容易获取能量,所以更不容易丢失能量,具体表现就是绕射能力越强.
3.频率越高则波段越小,越接近分子原子半径,则更容易能量转移,具体表现就是穿透力越强.
4.(空气环境,都是用长波,即采取绕射能力强的波段,空气分子原子密度不够,因此更易于绕射,而不易于穿透;
5.固体环境,都是用短波,即采取穿透能力强的波段,分子原子密度大,便于能量转移给分子原子,并且无更多空间给予能量移动。)
穿透能力取决于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如果定义一个吸收系数的话,电磁场能量在物质内部依照吸收系数指数衰减。物质对特定波长电磁波吸收系数的大小可以差别很大,太多物理过程可能导致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可以是晶格振动,可以是电子跃迁,可以是电离,甚至更高能的吸收,这主要取决于电磁波的波长,所以理论性的考虑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很繁琐,经验的可以表示为物质的介电函数,这个东西可以测。你说的穿透能力和衍射没有半毛钱关系,X射线看到人体骨骼结构就是因为皮肤、器官和骨骼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穿透以后可以形成衬度而成像,就像阳光穿不透你的寂寞而形成影子一样。
对于吸收,吸收率不仅跟波长有关,还跟相互作用的物质有关。简单地说就是,分子转动能级之间跃迁吸收的光大概是微波,原子建震动能跃迁级吸收红外光,原子外壳层能级跃迁吸收可见光,原子内壳层能级跃迁吸收x光-紫外光,内壳层电离吸收硬X光。(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医学X-ray imaging 主要利用元素对x光不同的吸收率 NIST: X-Ray Mass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 由于不同物质对X光的吸收率不同,可以把感兴趣的物质从背景中分辨出来。(注意,由于是电离辐射,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对身体会有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