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那年,我独自一人坐上了从家乡出发的班车去一千公里以外的地方求学。四周净是陌生的面孔,和家里蜜罐温床相比艰苦的条件令人无所适从。
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大概也是因为自己本身不是一个非常恋家的人,父母也对我比较放心。如果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每周父母大概会主动联系我一两次,我有时候也会打电话回去。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算是有了一半体会,从没在这座北方的城市听到过家乡的方言,归家听到真的会知道什么叫温暖。
关于背井离乡,本身家乡不是一线城市,父亲很坚持的不想让我回去,母亲则是告诉我,想在外面呆就呆,不想呆了就回家,全凭我的想法,当然了,父亲大人一定会最终听了母上大人的话。
当初在深圳上学,看到南方的同学们碰到个三四天的小长假就能回家觉得很羡慕,毕竟我回趟家高铁都要一整天,飞机则是三个多小时。而到后来,到了北美,回国的飞机要十几个小时的时候,就觉得,在国内的时候,多幸福。
我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的出生在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当故乡已经不能成为支撑一个年轻人寻求认同与身份的支点时,它就会成为你出发的起点,成为你离别的港湾,成为那个承载了你无数回忆却不得不去割舍的精神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