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随便抹脸摘几根黄瓜西红柿桃子凑活个早饭,中午伴着知了没完没了的叫吃完了玉米粥豆角饭,躺在大门口的树下,看来来往往的村民,不时有村民逗留,趁着大人聊天还是小憩的功夫溜进堂屋偷一根冰棍与弟弟你一口我一口的快速解决,觉得腻歪了就溜到荷塘边去看钓鱼捉一会小蜻蜓,芦苇荡可真嫩真绿,还有坑爹的蚊虫,绿头蝇子很是灵活,一晃眼就浪到晚上,把桌子搬到庭院里,趁着天没黑透吹着晚风吃完晚饭,收拾桌子,洗碗扫地摆凳子,忙活好一阵子。天黑透了,爷爷拿出井水冰好的西瓜,一家人一人一瓣儿,剩下的就要督促小孩子吃了,吃完了瓜就可以趁着白天晒热的水洗洗干净,香香的肥皂味。孩子是闲不住的,哈哈哈要央求着大人打着手电筒出去觅肉姐儿,就是金蝉啊!运气好的带回来满满一缸,可不是什么大的容器,而是搪瓷杯子,像我运气不是很好,抓住两三只就是收获颇丰啦,再和村里的哥哥婶婶说几句好话,明早的早饭就是油炸姐儿啦,蘸一点盐卷进煎饼里面好不美味,好怀念。
夏天,对于生活在农村里的我来说,是打猪草后不小心把手割伤顺便装可怜博取妈妈同情以获得最可口的食物吃。因为妈妈特别爱吃土豆,也让我养成了从小以土豆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吃饭时没有土豆基本上吃不饱。而夏天放暑假正好是土豆成熟的季节,尤其是六月和七月的时候,恩施山里由于天气很凉爽土豆才开始生长,个头并不大,但是嘴馋的我总是渴望吃新的土豆。那次,正好和妈妈去姥爷后山打猪草,一不小心把手割伤了,血往外冒的时候妈妈过来安慰我,顺势而下就装可怜,泪水哗啦啦流,然后妈妈安慰我说回去给我挖新的土豆吃,结果我也真的不哭了。对于夏天这件事记忆犹新,是因为后来长大一些、懂事一些,嘴没有那么馋,才体会土豆如李子大的时候,妈妈是舍不得吃的。从播种开始,这些土豆就是她的孩子一样,还没有成熟,妈妈有时候总是会感慨。
小时候的夏天不会像现在躲在空调屋里开着电视玩着手机。小时候即便天再热,也是呼啦啦的集合一小帮孩子,在院里,或者村子里走街串巷,各种跑跳,玩。那时候天很长。早上起来就跑到胡同里开喊,谁谁谁,快出来,我们去谁谁谁家。然后一会儿就听到隔壁小孩开门跑出来的声音。到了中午吃饭,你就听到好多家长大声喊谁谁回家吃饭的声音。那时候手机还不是很普及,沟通全靠喊。但是那时候真开心。不担心在外面会饿,会渴,也不担心会跑丢。那时候随便去哪家都能吃上饭。那时候也不少挨爸爸妈妈批,因为每天都要在不同的朋友家找到贪玩的你。那时候的夏天,一到下雨,我们就跑出去踩水,不怕大雨倾盆,也不怕小雨淅沥。那时候的我们好像天不怕地不怕,那时候的我们玩的纯粹,纯粹的开心以及满足。那是我小时候的夏天。我很怀念。
那时的夏天,没有电扇和空调,一把蒲扇或纸扇伴随我们的夏季。我们农村只有农忙假,没有暑假和寒假。三伏天也没感到像现在这么热,男女生都会带着一块手绢用来擦汗,个个都是湿漉漉的。有时太热了,会到大树底下去上课,热天里的微风显得格外的凉爽。课间同学们照样在追逐玩耍,淌着汗水却没有一个孩子喊“热死了”。那年代雨水好像比现在多,在下雨的时候,赶在课间男孩子们会跑出教室,在大雨中打闹从不畏惧。下午放学后,我们可到地里割草,学校里晒干后用于学杂开支,不计报酬的。晚上在夜色里用手电筒照亮逮叽溺猴,中午捅叽溺皮卖到供销社。想起来那个时候生活挺有情趣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吃苦耐劳,承受力特强,一些人颇有小成就。
记得小时候的家是木头搭建的瓦片屋顶的那种二层三合院,两户人家,两层上下各有一间房,走楼梯的时候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后面是两间厨房,厨房的墙还是泥垒成的,当中就是大堂了,挂着三块匾。房子两边还会搭一些简易的棚,用来养家禽,建厕所用的。吃完晚饭,大家都喜欢,搬把竹椅、小板凳坐在大堂,有做家务活的剥豆、缝缝补补,有喝着茶摇着蒲扇唠家常的,有哄孩子的。小孩子更是闲不住,跑去戳戳墙角灭白蚁(木头的地基容易被白蚁啃食),拿地瓜叶喂猪,爬柴火垛下面掏鸡蛋,四处蹦跶。那时候的夏天家里没有冰箱、没有电风扇、没有冰淇淋,但是依然是甜的、凉爽的。
小时候的夏天给我的感觉就是,既危险,又开心。其中最深的感觉就是,热,暴雨,泥石流,自由开心,无忧无虑的 躺在草丛里仰望着蔚蓝色的天空。还有就是和妹妹或同学,一起去小河里玩水。当然也有难忘而又危险的事情!也出现在夏天。我相信每个朋友都会有一两件难忘的是吧!那就是泥石流。我小时候家是在农村,山的半中腰上,周围没有邻居,要去邻居家玩,最少也得延20厘米宽的小路跑15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