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简单解释就是DNA末端的那一段特殊序列。染色体不仅要指导其他蛋白质的合成,同时,这张蓝图也需要被不断的拷贝,分配到新的细胞中去。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在合成新的DNA链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起始物先与原有的DNA模板结合,接下来后续的核苷酸才能接在这个起始物后面,并且按照和相应碱基配对的原则,形成新的DNA链,与模板如同两条拉链一样结合在一起。而这个起始物(引物)就像拉锁最先端的那个扣,不过在生物体内这个引导DNA合成的“扣”并不是DNA,而是一小段RNA序列,这段序列会在DNA新链合成后被切除。也就是说,与最初的DNA模板相比,新合成的链就短了这节由RNA替代的序列。更要命的是,DNA是有方向性的,DNA聚合酶是个直性子,在模板链上只会向一个方向移动(从5'到3'端)复制新链,而不能左右兼顾。如果,这段序列出现在DNA模板的中段,从其上游向下进行合成工作的DNA聚合酶会补充这些工作。但是如果这种缺失发生在最先段的话,那DNA聚合酶就无能为力了。这么看来新复制出的DNA必将越来越短,那最终必然会导致重要基因的失去活性,其中,处境最危险还是位于DNA末端的“端粒”。不过,也正是因为它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才换来了,DNA和染色体完整的结构和功能。这种保护功能,最终在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使用线性质粒和端粒构建人工染色体不会被降解”的工作中,得以证明。
不过,端粒的长度毕竟是有限的,在复制过程中会不断缺失,最终影响DNA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对于一些分裂频繁的细胞(如血细胞),这种影响更大,那这些细胞是如何避免问题产生的呢?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这些的细胞的端粒在缩短到一定程度后,会重新恢复长度,那么又是哪个神奇的“裁缝”在做这项“修补工作”呢?在随后的工作中,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和卡萝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不断改进实验手段,寻找答案。经过不断优化条件。1984年的圣诞节,勤奋的卡萝尔同学打开暗盒曝光X光片,终于清楚地看到了这个作为“裁缝”的酶。这种酶活性不依赖于DNA模板,只对端粒DNA进行延伸,而对随机序列的DNA底物不延伸;并且该活性不依赖于DNA聚合酶]。由于同源重组对序列没有特异性的要求并且依赖于DNA聚合酶的活性,至此,她们澄清了这两种假说,证明了有一种"酶"来延伸端粒DNA。这种酶后来被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在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被明确之前,关于细胞和机体寿命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假说的层面。而关于端粒的发现,为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细胞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端粒的长度和端粒酶的活性,当端粒耗尽,细胞就会降解死亡。科学奖已经将其应用于衰老研究之中。更有意思的是,癌细胞之所以会“永生”繁殖,就是凭借细胞内高活性的端粒酶。对端粒酶的检测,也成为癌症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对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对生命周期有更清晰的认识,“长生不老”的愿望也许真能实现。
端粒是短的多重复的非转录序列(TTAGGG)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特殊结构,除了提供非转录DNA的缓冲物外,它还能保护染色体末端免于融合和退化,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及寿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凋亡、细胞转化和永生化密切相关。当细胞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一些。构成端粒的一部分 基因约50~200个 核苷酸,会因多次细胞分裂而不能达到完全复制(丢失),以至细胞终止其功能不再分裂。因此,严重缩短的端粒是细胞老化的信号。在某些需要无限复制循环的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在每次细胞分裂后,被能合成端粒的特殊性DNA聚合酶-端粒酶所保留。
因为人的端粒的工作方式和鸟类的端粒一样。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测试其端粒的长短来进一步了解其预期寿命有多长。 科学家们认为,端粒的作用就像“鞋带终端的塑料一样”,保护染色体免受磨损。个体的预期寿命全部取决于端粒的长短。端粒越长,对个体越好,因为当端粒变得太短时,它们就停止工作了。接着,端粒不再能保护DNA,并且当细胞分裂时,就会出现错误,当这一切发生时,人们通常处于中年,这时,人的皮肤开始松弛,免疫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差;而且,有瑕疵的细胞也会增加人罹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但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将个体端粒的长短与其预期寿命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