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徐小刀刚毕业那会,恨不得以最快的速度签下最好的offer,在最快的时间内赚到最多的钱,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买200平的复式,10万的格拉苏蒂,50万的Q5,最后衣锦还乡,荣归朋友圈。现实却让他焦头烂额,入职半个月就辞职,不是嫌工资低,就是觉得晋升无望,像无头苍蝇一样,一年换了6、7份工作,钱没赚到,反倒是信用卡里的债务越堆越高。越是不成功就越喜欢乱想,越想就越急,越急又越想,在没有出口的胡同里循环反复,始终找不到出口,毕业不到两年,便患上精神障碍疾病。事实上,这样的焦虑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有精神障碍疾病,估计全国有5000万以上的精神焦虑患者。梁晓声说:中国人不分男女老人、不分农村城市、不分贫穷富裕、不分官员群众,总而言之我们集体陷入了忐忑、焦虑的年代。
首先我想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时刻投入在当下和其中的自控力。而非内心烦躁焦虑,表面废寝忘食。多数人的努力,只是让自己看上去很忙碌。我认识的那些学霸,给他们一本无论什么书,都可以很认真地看完,并且总结出自己的逻辑与收获。这种天赋的核心是,做一件事的时候心很静,没有杂念。而且我认为,这其实可以后天修,比如禅宗的正念,就是驱逐杂念,驻留当下。当做一件事的,只停留在这件事,不因将来的想象和过去的回忆而打乱自己,那就是专注的最好状态。更多的天才,或者所谓成功者,在于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能专注投入的领域。天才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后,就果断抛弃,专注于自己能做好的事。而大多数人的所谓努力是什么呢?是勉强自己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是他们自己觉得枯燥,无趣,但是却又认为是正确的,是该做的,所以逼自己去做。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有信心,他就不会焦躁狂热。
凡是焦躁狂热的状态,通常都是深层的自卑心作祟。所以你去看那些学霸,你看不到他们很拼命读书的感觉,而且通常都是面无表情,非常淡定。而自修室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往往都是临时抱佛脚者。只有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事,人才会产生通过说服自己,可以量化的努力,和外在的痴狂,来安慰自己。当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想着成功与否会怎么样。成功当然很爽,但如果不成功,我们是否还会享受当下做的事?如果是,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成功。因为,你已经不需要依赖外界的承认,已经获得内心的满足。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这是我推崇的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段话。也是我,今生最大的追求。
有个学生,暑假报名来学日语。因为半年后要去日本留学,所以很认真地每天在学校上课和自修。然而他学得并不好。应该说是很不好。他是某重点大学的理科毕业生,按理说智商肯定没问题。也很努力,可就是学不好。一般人一周可以掌握的内容,他不知咋的一个月了还掌握不了。发音和语法更是一路跑偏,而且我看得出来,他很焦虑。他反复问我这个句型重不重要,那个动词变形会不会考,以及多久可以考N2,应该准备什么教材等等。我忽然想起了我健身开始的时候,经常缠着教练问多久会有效果,结果三个月发现没什么明显效果后就很少去了...我每次健身也是很努力,练得头晕眼花,大汗飞洒。结果是过犹不及,练伤了好几次,反而对健身越来越兴趣淡然。学习语言和健身都一样,越是急着要结果,越是没耐力坚持。他也跟我讨教了好机会,然而我渐渐发现,在他努力却学不好的背后,有着类似的问题。其实他对日语和日本文化根本没兴趣。完全是因为学校有一个推荐的机会就争取下了,然后因为对日语的等级有要求,他就很上进的来报了班。他根本不喜欢学语言,也对学习日语本身不感冒,不看动漫,也不看日剧,他想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一个证书。这当然沉浸不下去,因为每一刻的学习,他的心不在上面,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这就像,如果我和一个姑娘恋爱不是因为相处愉快,而是因为她适合结婚,直接为了结婚而去。那么在一起的每一刻,我的脑海里都有可能精神出轨。当人一味求快,对事情本身漠不关心,只想早点结束拿到结果,那么事情本身也不会给你好的反馈。因为心不在那,杂念就会纷拥而至。有一句话说:以多数人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