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地观察一下初升的太阳和傍晚的太阳,再看看中午的太阳,就会发现,早上和傍晚的太阳又大又圆,中午的太阳小得多.
实际上,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化,而是人的视觉出了问题.视觉是这样形成的,物体发射出的光被人眼的水晶体(透镜)成像于视网膜上,使感光细胞感光,然后由视神经将信息传送到大脑皮层,经过信息加工、处理后形成视觉.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样.例如,同样大小的物体,黑色的比白色的显得小些,一幅画上的蓝天比建筑物显得远一些,诸如此类.总之,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色彩的不同,色彩的衬度等都会程度不同地修改原样.看太阳也是这样,因为早晨,太阳初升,背景较暗淡,在暗背上的亮目标显得大些,再加上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人们又以地物为参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又大又圆.傍晚的太阳显得大些也是这个道理,但傍晚的太阳显得扁些,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阳悬天高照,又以天空为背景,没有另外的参照物,因而看起来显得小些.因为太阳光是由七种光组成的,其中红光可以传的最远,其他的都在半路被空气折射掉了.
空气是接近地面的空气比空中的厚,由于早上和傍晚的太阳是侧着照过来的,都穿过接近地面的空气,所以其他的光都被折射掉了,只有红色的传来过来.所以红绿灯用红的让人老远和大雾中就看到了.
白天的时候,太阳是垂直照过来的,穿透的云层少,空气少,所以七种光都传了过来,就是白色的了.
这是因为清晨的太阳光要照到我们身上需穿过比中午几乎厚三倍的大气层,而且清晨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子.阳光穿过它时,其他色光许多被吸收、折射或反射了,只有红光以巨大的穿透力,顽强地穿过大气层、水蒸气来到地面,在此其间,大部分蓝紫色光都被折射在大气层及水蒸气里,而到达地面上的太阳光大部分是红橙色,所以太阳看上去是红的.
傍晚的同理.因为太阳早晚的角度比中午的角度小,光线在大气中的行程要长,所以过多的散射使之蓝色波长的光散射掉留下红光,由于一天的生产生活,日落比日出的时候,大气中的灰尘和杂质要多,吸收了更多的蓝光,所以傍晚的日落比日出的颜色更加绚丽。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折射出七彩光。而盖在我们头顶的大气层,虽然是一个类似的大凸透镜,但是大气层足够大,致使大气层边缘的凸透镜又会类似三棱镜。这样早晚太阳光通过大气层,就如同透过三棱镜,而三棱镜折射的红光紧靠一边,致使早晚大气层折射太阳的红光紧贴地面的大气层,所以早晚我们只能看见太阳折射的红光,也就是所以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是红色的。有时天空是出现五彩缤纷的云彩,就是太阳光有时透过三棱镜云彩产生的折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