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字典里,和“抱怨”相关的词有“怨妇”,“怨天尤人”,“怨气冲天”,“民怨沸腾”,“怨声载道”……“怨”不满,内心的期待没有被满足,对不满意的事归咎于别人或各种客观情况。“存在即合理”,抱怨确实也有很多益处。例如,一个允许百姓的抱怨的社会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宽松;客户的抱怨会找到提高产品或者服务的角度;社交中“同仇敌忾”会让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心情不好时,找朋友抱怨一下,怨恨的情绪随之也就平复。抱怨没有指责程度强烈,也不会直接诱发你的攻击性。但是一个人内心不满意,没有奋起抗争,只是用嘴不断反反复复、各种情况都要抱怨,絮絮叨叨、没完没了,长期下来也会摧毁你的心情,消磨你的意志。“小媳妇”式抱怨,往往反复用嘴用语言表达内心的不满,怨恨的情绪包裹在语言中,绵里藏针,就如大战僵尸里连续发送的小炮,虽然每个单独的种子战斗力不强,不断发送也会让你招架不住。终究会或设立防线、或起而攻之,或逃之夭夭。身在其中的人有时候会想如果索性一顿吵架、或者干仗更能让人痛快。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要没完没了的抱怨呢。
(1)小时候的无助:人的心理微妙之处在于,如果你被爱过,你就会学会自爱;被相信过,你就会学会自信;被尊重过,就会学会自尊。爱抱怨的人,小时候受到类似的待遇。
追求愿望时受到打击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对放在笼子里的狗做电击实验,刚开始还拼命地想逃脱,但电击次数多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电击,根本无法躲避,最终狗放弃了努力。小孩子身边有这么个大人,也爱抱怨,在他想要追求的愿望的时候不给支持反而打击他,那么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也会深感无力,只能用嘴巴抱怨缓解内心的焦虑,却难以用力量去争取。
(2)遇到挫折时的外归因:有个小孩子学走路,摇摇晃晃不小心跌倒了,身边的姥姥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宝宝不哭,宝宝不哭,都怪这个地板把宝宝弄疼了吧。姥姥打地板。"边哄边拿脚跺地板。这种就是外归因。长期下来,自己面对挫折也学得了同样的“本领”。
我是一个爱抱怨的人。我一直在思考爱抱怨这个坏习惯哪里来的呢。我为什么这么爱抱怨呢。只要发现没有顺着自己心意发展的事,我都会统统抱怨一遍。不用想,不用经过大脑思考,这种情绪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都有这种情绪。因为抱怨不费吹灰之力,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得到宣泄,可以让心里得到暂时的平复,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种情绪带来的结果是非常恐怖的,它会摧毁一个人判断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当一个人在不停地抱怨时,身边人就会很反感,想远离他(她)不想跟他(她)接触。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如果只在乎自己的情绪,那么就无法判断事物的本身,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老公身边抱怨他家里的人和事,开始的时候他不作声,后来听多了就烦开始发火了:“我发现你天天抱怨,除了抱怨你还会做什么。你去解决问题啊!你说这不好那不好,那你去解决啊!”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是啊,我一直在抱怨。为什么这么喜欢抱怨呢。我一直想,一直想,想到了童年,想到了小时候。我这个习惯是偶然性吗。不,不是,这是来自于我的家庭,来自于父母的影响。一个人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都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小的年纪却不停地抱怨,仿佛这个世界。对她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的事情。高兴的事被拋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念念不忘,这些女孩似乎永远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当她们不停地抱怨时,不仅自己很烦躁,还把同学、朋友、父母搞得不安和郁闷。“只看自己所拥有的,不看自己所没有的”,用一种欣赏、满足甚至赞叹的眼光去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一种使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而快乐的智慧。因为抱怨可以解决问题。假如你的房间被盗贼“光顾”,偷走了一千块钱。你去派出所报了案,但一直没破案。因为办案经费和警力资源都非常有限,再加上你的一千块钱只是小金额,引不起重视。那你会不会抱怨。肯定会,这是人之常情。于是你到某论坛去发帖,抱怨了一番。表面上看没解决问题,然而一段时间后你的帖子被顶起,住在你附近的其他人也遭遇了类似的事情。后来陆续更多附近的住户都到你的帖子里诉说家中失窃,损失了少量钱财。他们正犹豫是否要去报案,因为金额太少,报案可能也不管用。类似的受害者越来越多,于是你们决定去派出所集体报案。派出所一看这阵势,那么多相似的案情,立刻重视起来,铲除了长期游荡在你家附近的入室盗窃团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