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安静,早上大家6点左右起来到夜香。动静很小,都是小声的打招呼。7点左右才能听见般自行车的声音。大家打招呼声音也都不大。有时候一点头就成。院里要是能赶上有颗结果的树那就更高兴了,大孩子竹竿挥着,小孩就在下面捡。小时候捡过核桃、枣(以至于现在吃的枣,怎么吃怎么不是味)有老辈人同意,掐香椿、摘葡萄、有的家里还有苹果和桃。除了淘气的孩子,根本没人损坏那些树木。
生命的前26年一直住在东城区的胡同里。那时候的想法是:什么时候才能逃离胡同啊?什么时候才能当上“拆二代”啊?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室内有厕所的楼房啊?然而,时至今日,我家那条胡同也没拆迁,基本上还是老样子。但由于本人后来移居海外,心境完全不同了,很庆幸那条胡同还在,那种生活方式还在。每次回国都仿佛时空穿越,感觉非常奇妙,很多记忆都能瞬间浮现眼前。
撇开浪漫的“过去的好时光”想象,回到生活的现实,冬天巨冷,厨房公用,燃料用煤,露天自来水,公共厕所,洗澡要去澡堂,隐私缺乏,邻居常纠结于琐事。当然,如果是高干高知世家,住着改造过的带锅炉有暖气配室内马桶院里有树缸里有鱼的独有四合院,夏天坐在树荫下的藤椅里看个文件研究个古书啥的,日子当然舒坦。
每条胡同都相想通,都有相同的羊肠小道,要么就是谁家的院子大些,能前后门贯通两条胡同,从头条到十条都是这样。每次出门打一路招呼,大爷大妈都认识,感觉那时死亡离我们大家都很远,时间每天都定格在同一模式,蹦蹦跳跳窜上窜下,大人大声叫着我们的名字不让蹬梯爬高,但是我们没人听。
挺郁闷的,现在北京原住民,依旧胡同的基本都是赤贫老人,下岗工人,出租司机,居多生活便利性一般,大杂院,违建无数,屋里不能上厕所洗澡,很多平房进身过大采光很差电暖气。挺贵,烧的温度高,特干。近点旁边邻居好多租房的,院子里基本社交活动极少。
北京土著,打小儿住在八大胡同,百顺。我舅舅住什刹海,羊房。说实话,社区服务越来好了,其他的没什么变化。还有就是前门大栅栏的翻新后没小时候好玩了,虽然来这里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夏天我喜欢到我舅那儿去,晚上在后海遛弯儿倍儿来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