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半斤八两的这个成语,这个成语一般比喻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比如小明和小华的成绩就是半斤八两的。当初老师讲解这个成语的时候也只是说比喻两个相近的事物,也没有说为什么半斤和八两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斤是十两,那么半斤应该是五两而不是八两,小时候都觉得老师说的话是对的,所以有一次我们家杀猪卖肉。有一个阿婆称两斤半肉,我爷爷就给杀猪的人说切两斤五两肉,我这时候就给奶奶说两斤半是两斤八两,不是两斤五两,我奶奶就说谁这么教你的,按照你这么卖猪肉不得亏死啊。从那以后我就心里有一个疑问,半斤到底是多少两?
直到后来有一天看了一篇文章才让我恍然大悟,我读到一篇关于古代重量和现代重量区别的文章,里面解释了半斤八两这个成语的真正解释,古代的一斤和我们现在的一斤是不一样的,在古代一斤是十六两,而不是像现在的十两。古代称重不像我们现在那么精确,所以在秦国以前各地的称重没有统一,直到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的计量,全国各地的称重才统一。当初秦始皇命令李斯负责这件事,李斯一直很纠结把一斤规定为多少两合适,他就去问秦始皇,秦始皇就写了天下公平四个字。李斯回家看着这四个字思考很久,后来决定数这四个字的笔画总数来作为一斤多少两,于是就有了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
还有另外一个关于一斤十六两的说法,古人范蠡按照我国古代的星象学说来制定了一斤十六两的标准。我们都知道北斗七星,但是还有一个南斗六星,最后再加上福禄寿这三个非常吉利的星星,于是就把十六两规定为一斤。
跟钟律有关,也跟年岁、四方有关。
《汉书》: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都是基于四季和年岁产生的,譬如二年为两(二十四个月/铢),十六(四季×四方)两为斤,三十斤(天)为一钧(月)。大家都听说过千钧一发,记住这些大概的概念,就很容易知道千钧是多少斤了。总之“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是附会之说,虽然听起来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