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躺着的时候,翻开了一个朋友的朋友圈,有的是视频,有的是图片,有的是很长很长的文字段落。一一记录着她的心情和感受。有的事情很暖心,有的很尴尬,有的很悲伤。看着这些点滴,仿佛自己也在参与她的这些日常。
心一沉,也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相比之下,我已经好久都没有发表过什么感想或者是生活日常了。手指向下滑动着,突然发现从前的自己也会像朋友这样把自己的心情和感想发表出去。可是现在这样的举动我却做的越来越少?
为什么?心里不禁有一番滋味。大概,是人长大了吧。
朋友圈,在我看来,其实是自己的一个小空间,在这里,可以表现自我,展露最本真的自己。而发表的朋友圈,很多时候都是自己moment的情绪,可能是开心快乐,可能是愤怒忧郁,可能是感动幸福……
这些可以被朋友圈里的人看到熟知,透过朋友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和性格以及人生观。
以前的自己好没有现在的心性,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发表六天朋友圈。而那些被发表的朋友圈,对于现在我来说都太情绪化,太幼稚,以至于现在的我,在发表朋友圈之前都会考虑一下,或者延迟一下,结果就是延迟之后就不会再去想着去发朋友圈。久而久之,发表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我生活里的一部分,有时可以久到一个月不发一条朋友圈,让我的朋友们都以为我人间蒸发了。
记得村上春树写过这样的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思念,不准回头看。
时间一点一点推移,人一点一点长大,青春时期的天真和冲动被长大以后的理性,三思而后行取而代之。
很多人,长大后的自己不是曾经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甚至有些讨厌现在的自己。
可我想说的是,成长也就是经常不按套路出牌的。朋友圈的减少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曾经我想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生活,老了的时候可以用来回忆。但现在,我根本就没有那样做。
因为越来越少的人会真心给你点赞,发了朋友圈也没什么意思,点赞评论的都是些萍水相逢没有很多交集或者不能倾心的朋友,真正想要告诉他并且了解你的不需要通过朋友圈了解。
想当年我刚刚读大学的是那么的喜欢发朋友圈,每天一条必配图,那个时候大家好像也特别有精力,每天点赞评论的有很多人,看着自己发的动态下面满满的都是评论,大部分都是跟你闹着玩的还有喜欢你的和你喜欢的。
那个时候看着长长的评论区特别有成就感也特别感到满足,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朋友,每天沉浸在这种满足感中会诱使我发更多的朋友圈。
但是随着大学生活进度条的减少,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刚开始的热情,也不再喜欢整天抱着手机活在虚假的世界里,我们开始走出去,去隔壁的风景区走走看看,这个时候我们还会将自己随手拍的美景有趣的事发出来,大家看到了也会随手点个赞。
但是后来,大家渐渐地变得没有那么熟了,我们见面也开始客套起来,就没有人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分享到朋友圈了,有些事情,你发了朋友圈也是徒劳,不想看到的人自然看不到,很多人看了只会觉得你矫情或者很闲,就这样开始我们渐渐习惯了把事情藏在心里而不是朋友圈里。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经历过朋友圈仅一人可见但是却迟迟没有任何动静的苦恼,也经历过有人在朋友圈里凄凄惨惨戚戚但是大家并不理睬的冷漠,还有那些有的没的根本毫不相干的人在评论里说的客套的话,我们懒得去理睬。
后来的我们便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即使偶尔还会发一下也是想给家里人报个平安,爸爸妈妈喜欢翻孩子们的动态,所以我会定期发张自拍,即使经常跟爸妈聊天。就像电视剧伦理曾经说过的那样:懂我的人自然会懂我。所以后来我们不喜欢发朋友圈,仅剩下的那些也是跟自己生活没有太大干系的调节剂吧。
有时候不是因为少发,而是把你屏蔽了而已。
朋友圈一开始是作为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朋友们都看得到的微信平台上而已,其实初衷是很单纯的,就是分享让大家看到。但是微信从诞生到现在也有好些年的历史了,在发展的时候,大家觉得微信的功能很方便。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把微信当作日常联系的社交工具了。
现在大家都不是互相留电话了,都是直接加微信号了。所以会发现即使是工作里遇到的人,客户也好,老板也好,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或者只是因为临时有需要才加的微信朋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了。
甚至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平时也没有联系,说过话都没有,还有的人我们现在再想根本就想不起来他们是何方神圣了。多么可笑的事情,你加了别人,他们也加了你,可是彼此都不认识彼此,但是朋友圈依然在互相分享,依然在互相点赞评论。
所以后来才有了屏蔽别人的功能,但是这样依然是变了味的朋友圈。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会觉得,这样对别人我们也不是很舒服,但是不这样的话,又不想被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生活都是什么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在微信朋友圈如果只是个体的用户还好,现在微商也是非常庞大的群体了。几乎每一天的朋友圈刷下来最多的就是微商的东西了,有时候一个微商一天就要发个十几条,谁受得了?
所以当朋友圈看上去一点都不纯粹,画面也都是各种各样的商品,确实很不好看很不好受。但是要屏蔽又似乎特别麻烦,而且你还得防止不被别人发现你屏蔽了他们或者屏蔽他们的内容,以免今后交往会尴尬。
所以朋友圈的东西,其实确实会有人选择不经常发了。但是也有人觉得,不用什么事情都分享在朋友圈里面,这个是个人的习惯,从拥有微信至今都这样。但是确实也是有人一开始是发的,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整天泡在朋友圈,我也没有时间整天胡吃海喝游山玩水,走哪拍哪,走哪发哪。
我现在已经是当妈的人了,我每天二十四小时都给了我儿子,身体在为他忙碌,灵魂在为他操心,那么我还有时间去理会朋友圈吗?
就算有时间,也是拿着手机写写文字,给我儿子赚点生活费。我整天累的像狗一样,还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吗?
有时候给宝宝买了帅气的衣服或者他某一个瞬间很可爱,或者很暖心,让我抓拍下来,我在第一时间也会想到要么发发朋友圈。
于是乎,我就会在想起了那一瞬间发出去,当然,还会想到适当的美颜一下,如果错了那个激动的点,我再没有了想要发出去的冲动。
说了这么多,我总感觉我在为自己找借口,拿忙来搪塞这个话题,其实仔细想想,更多的是我的心态已经趋于老龄化了。
没有生宝宝之前,我还有很多天真的想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做事风格,曾经的我也是那个一拿起手机就要在朋友圈说点什么的人。
我现在真的没有了那个心劲儿,我更喜欢更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陪儿子做游戏,给他洗衣服,研究辅食,重温一下舞蹈,写写东西,偶尔帮爸妈做顿饭。
我觉得朋友圈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顶多也就是让别人看到我每天那个点做了什么,或者过几年之后再翻看自己曾经的记录,也当是一种回忆。
但这两个理由已经不足以说服我,让我还能像以前那样有什么说什么,我更喜欢踏实,宁静而又充实的日子。
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不知道以后我的朋友圈是否再也不会有我的足迹,但是我会用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来替代朋友圈里的我,一个更简单更低调的我。
朋友圈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可却越来越少发朋友圈。朋友圈好友越来越多,但并不意味着好友越来越多,多的大多是点头泛泛之交。一些不熟悉的人出现在了朋友圈里,就好像有种窥探你生活的样子,这给人一种无意识的冒犯感。于是为了保持一种神秘感,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就开始减少发朋友圈。
很多时候的人发了朋友圈都是为了让某个人看,发了几次之后对方没有点赞,没有评论,你就意识到对方并没有在关注自己,得到的只有失落感。为了避免一切悲剧,才避免了一切开始。这句话也很适用于朋友圈的发与不发。以前的朋友圈只是为了单纯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心情,多少人评论或是多少人点赞根本没人在意,现在随意发一条朋友圈我更在意的是多少人评论或是多少人点赞,这真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为了更多的避免这种感觉,干脆连朋友圈都不发。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朋友圈里形形色色的人太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干嘛的,有可能在自己发朋友圈的过程中自己的私人信息就不自觉地暴露,这会给某些图谋不轨的人创造了解自己的机会,甚至给自己的人身安全带来伤害。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人信息也就越来越少发朋友圈。
很多时候朋友圈会成为两个许久不见的老友联系的方式,通过评论或是点赞传达出他依旧在关注自己的信息。但到了后来我们越来越多在朋友圈里发布的是新友的动态,这就会给老友一种疏远感。
我现在基本不发朋友圈,因为我觉得那样显得自己特别矫情,也许别人看到会觉得你特别幼稚,特别无聊;而且有时候会让担心自己的人更担心,所以现在也只是在无聊的时候看看其他人的动态,但不会去发。
我记得以前自己特别喜欢发朋友圈,不管开心也好,失落也罢,都会在朋友圈发个消息,开心就发发自拍,不开心就发发牢骚,无聊就在朋友圈发个消息找人聊天,但现在不管开不开心都不会再发朋友圈了,因为你会觉得牵制自己情绪的事在他人眼中可能会是一个笑柄。也许是因为当时还小,藏不住内心的喜与乐,悲与伤,只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吧。而现在,就算有特别开心的事或不开心、烦躁的事,也不会再发朋友圈,那些一时冲动发出的动态过后再次看到的时候连自己都会觉得矫情,而且每次发不开心的动态后,妈妈都会问我原因,也许是不想让关心我的人担心了,所以我没有在发过朋友圈,这大概就是成长吧。
现在不发朋友圈也许还是因为没有想联系的人了,以前每次想一个人却又不敢找他时都会发个朋友圈,设置成仅他可见,过段时间不管他看到了没我都会删掉,久而久之,让我觉得似乎根本就没有发朋友圈的必要了,后来安慰自己:说不准人家都不看朋友圈的。
而且现在不管男女老少都在做微商,朋友圈每天不是销售商品,就是发的理财产品,要不就是搞什么投票活动,导致人们现在都不去看朋友圈了,所以也很少有人再发动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