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上的解构,比如一个公司有几个部门组成,各有什么分工和职能;比如管理这个概念有这个部分组成,是管人还是理事,是财务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你解构的足够细,就能够看的足够清。时间上的解构,比如管理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什么、各个流派都有哪些,又是什么影响了管理学的发展和分流。理解过去,才能评估现在。逻辑上的解构,我们过去是如何管理的,为什么要这样管理,这样管理又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有什么要总结和改善的,总结和改善后的预期成果是什么。
日本管理学大神川村隆,用1年的时间让日立从财政赤字7873亿日元(约合465亿人民币)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成为“最后一人”:从经营者到员工都适用的工作理念》,他在书中提到,一个好的管理者,就是要成为“最后一人”。
如果不能激励人,那么价值依靠的就是技术而不是从管理中产生,那么当面对竞争时,多数时候大家的技术水平相近,企业和组织很容易因为效率低效而衰弱乃至消亡。如果不能创造价值,无论用了什么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仍然说明管理是无效的,必须调整和改变。
经典的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法约尔、泰勒、韦伯的古典管理理论,以及对中国企业管理有相当影响的戴明环(PDCA)、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和企业再造理论。管理存在各种悖论,只要实用就好。管理最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管理学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科,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权威:权利+威信,在职场中管理职位是人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管理岗位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还因为管理管理者需要具有更高的技能和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管理学很重要!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现代管理学之父,其著作《管理的实践》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