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全中国只要是上过学的肯定都经历过“闹哄哄的教室突然鸦雀无声—大家互相瞅瞅—两秒钟后全班哄笑”这种剧情,可是为什么同样乱哄哄的菜市场、广场、火车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你在班里聊的很嗨的时候,其实是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你在时刻警惕着“老师可千万别突然回来抓到我说话啊”。为了不被老师抓到,你会不自觉的注意周围的人,根据他们的反应来决定你继续聊天是不是“危险的”。而且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可能激发你的反射——停止说话。
比如你前桌可能只是和你同桌交流完毕了,转身回去学习。你在和后桌口若悬河的时候用旁光扫到了他转身回去。本身这时候你应该用逻辑思维来做一个判断,情况可能是“a.他们说完了,我继续说,没事儿”或者“b.老师来了,所以他转过去了,我也应该转过去,避免被老师抓到”。但是这个判断的时间对你高度紧张敏感脆弱的神经来说简直是太长了,于是为了避免风险,你的潜意识肯定会在你判断完毕之前先把你的身子拧过去。这时候你周围的人潜意识里,就是“我擦他俩怎么同时转过去了,老师是不是来了啊”。于是他们也要经过一个判断,但是为了避免风险,先闭嘴再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全班静悄悄。
实际上这种例子太多了,在人高度紧张的时候,不论什么触发点,都会触发潜意识完成预设的程序。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名字应该怎么叫,我把它叫做紧张性错误条件反射,也可以算作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吧。模式是你心里一直念叨着“如果A,那我就要马上B”,通常如果你没马上B的话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于是这种念叨让你紧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不止是A,CDEFGH……其他的所有条件都可能把B触发。
比如短跑比赛,运动员在起跑之前是最紧张的,因为0.0几秒的差距就足以改变比赛结果。这时候大家想的是“发令枪响之后赶紧跑啊”。所以你注没注意到过,抢跑从来不是“一个人抢跑别的人一动不动然后哈哈笑话抢跑的那个人是傻x”,大家一定是一起跟着蹿出去。这就是在精神高度紧张下的一种错误反射。判断其他人是不是抢跑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于是稳妥的方法就是按照之前的预设程序,先跑出去再说。知道最可悲的是什么么?最可悲的是抢跑那哥们可能根本没想抢跑,他可能只是旁光看到了边上的人抖了一下肩膀,他就蹿了。你看同样是跑步,长跑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长跑发枪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紧张嘛。
再比如古时候打仗,基本在开战之前都会激励一下军心,最后来一句“怂者立斩于阵前”,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打仗的时候大家想的肯定是假如打输,该逃跑的时候我可千万别跑后面啊。这时候任何一个怂人,转身逃跑,都可能触发其他人的“我可千万别跑后面啊”。可能仗还没打输呢,大家就争先恐后回家了。所以先把那句话放那,断了你“我可千万别跑后面”的念想。
首先,人们交流的时候常常会有些停顿,这些停顿就构成了间隔,这是能够产生“天使飞过”的效果的基础。此外,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其空隙时间虽说是不同的,但大多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时间分成周期来看这个问题了。
虽说这个时间可能是有无穷多个,但考虑到,实际上是有限个人在交流,那么,取到的最小公倍数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的。当不同的周期取到了一个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大家的说话声就会戛然而止。
实际上并不需要所有人同时停止,因为空闲时间的存在,只要停止的时间在空闲时间内,还是可以达到同时停止的。
此外,在大家窃窃私语的时候,也会考虑到环境的声音,一般都会比环境声音高15分贝以内,所以如果有很多人的周期同时达到的话,其余人也可能会比较敏感地降低声音,当环境声突然变小的时候,仅有的那几个不在周期内的人,也会感觉很诧异,甚至会停止说话。
虽说我们谈话时间这个基数非常的大,然而由于最小公倍数实际上也非常大,以致于我们很少能见到这种场面。
粗算了一下,如果40人两两交流,停顿间隔1秒,周期5~15秒不等,大约需要近200小时(每天8小时的话,近30天)才能产生一次“天使飞过”的静音效果。然而这是简化的数学估计,采取的数值也多是估计,所以可能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每个人说话时都不会一直说下去,总是说说停停。例如某个人可能说5秒,停1秒;另一个说6秒,停0.5秒。这样全班几十个人,就会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后,比如20分钟、半小时,很多人的停顿周期重合了,这时就会有很多人同时沉默。事实上,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赶上这个周期,只要足够数量的人同时沉默,屋子里的说话音量就会骤然减小,其他还在说话的人就会停下来看看发生了什么,这样全班就会一下子安静下来。以我的经验,如果是40人的班级,大约有10几个人同时沉默,就能够引发这种集体静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