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宏伟的要塞,但它不是万能的,只能给防守方提供一些支持,并不能决定战争胜利的走向,战争胜负不能寄托于一座城池之上。而长城的作用并不以防守为主,所以无法起到那么大的作用。
城池在古代战争中有重要的地位,五倍而围之,十倍而攻之,一座城墙就可以挡住数倍于几的兵马,但是被少量部队攻破的城池也不再少数,战争的胜负掌握在攻守双方将领的战斗意识和士兵的素质方面,城墙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如果一座宏伟的城池交给一群猪了驻守,只需要很少的部队就可以攻破,但是如果守城兵马雄壮,即便人数略少,也可以粉碎数倍兵马的进攻。
长城建立之初最主要的目的就不是防御,虽然他的防御范围很广,但是在小部分区域很难聚集大量的兵力,只能组织小股人马渗透,这可以阻止少量地方人民侵入国家腹地进行破坏,也可以阻挡国内民众出逃,而且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大一些,与其说长城是一道城墙,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牢笼,防内甚于防外。
在发生战事的时候,长城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每隔一段城墙就有一座烽火台,可以向中央政权传递外敌入侵的信息,这比八百里加急要快得多。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就是描述这种状态,让当权者可以及时的调遣部队,不至于在敌人打到面前而惊慌失措。
在爆发对外战争的时候,长城可以作为前进基地使用,保证后方粮草沟通畅通,不容易被地方小股部队偷袭。想要歼灭敌人还需要出城野战,一旦敌人打到城下,那就说明局势已经非常不乐观了。长城中最重要的还是几座关卡,这里才是屯兵防守之所,比其他城墙位置重要得多。
随着中原王朝的不断强大,长城已经不再是边境,所以作用也相应减小和很多,日常修缮变得没有那么重视,但是地方兵临城下的话,那就说明关外的部队都已经溃败,长城虽然险要,也无法扭转败局,只能固守待援,能不能打得赢,谁心里都没有数。
决定战争胜败的不是武器和城池而是人,所用的资源都需要人来运用,如果人不行,在伟大的城墙都没有什么用,就像法国重金打造的马奇诺防线,没有经历任何的大战就直接陷落了,在强大的武器也改变不了失败的事实。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它也只是一座城墙而已,国家的强大不能依靠它,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不要给任何一个国家在征服长城的机会。
打仗,是要将就天时地利人和的。自古以来,落后就要挨打。即使有长城这个保护屏障,朝廷腐败落后,重小人远贤臣,就无法赢得胜利。
打仗不能靠蛮力,需要靠智慧。拥有奇才的将领,就能带领将士们赢得一场场的胜利。在三国时期,蜀国远远不及魏国的强大,有了诸葛亮,能够取得以少胜多的战役。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才。作为皇帝,需要有一颗慧眼,能够辨别谁是有用之人,把人才放到真正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够发光发热。
国家团结,一致对外,赢得战争的把握就会很大。很怕内部有叛徒,受到出卖。打仗惯用的技俩就是瓦解内部势力。有叛徒出卖了情报,并拖后腿,有长城的保障,也赢不了战争。
打仗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谋划好战略布局。侵略者敢来侵略,肯定是做好了准备。被动接受战争,仓促应战,取得胜利的机会就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