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睡眠,睡眠是与觉醒相对的意识状态,是指人所具有的半意识状态。连意识都不完全,也就是你无法完全去觉察到事物了,也就无从说起你觉察到什么的(觉察到的东西也不能说没吧,但比较少。其实梦的机制还有待考究的。当然还是有感觉的,这里的感觉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并非大众指的感觉,比如有实验用冰水浇正在睡眠的人身上,报告者醒后会反应说做了个在冬天的梦并感到寒冷)。
再说感觉时间流逝,心理学称时间知觉,指体知觉到的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一般是对事后的认知。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活动区分开来)、时间的确认(知道现在的时间)、对时间持续时间的估计(估计从啥时候起已经过了多长时间)、时间的预测(对未来事件时间距离的知觉。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昼夜交替);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心跳、饥饿等);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时间估计的较短,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 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觉得时间长。人的兴趣和情绪: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短,对时间的估计不足;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的很慢。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一般而言,对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是时间间隔是 3S(维耶罗特).
人类对时间感知有个理论叫起搏器累加器模型,人脑对时间的感知源于人脑的脉冲频率,你感知的一分钟实际约等于脑中脉冲的60次,由于先天体质不同,这个感觉会因人而异,但后天的教育让所有人都对时间能有同样的判断,比如A的脉冲频率是50次/分钟,B的频率是100次/分钟,但他们都可以估算出同样的一分钟,因为在A的感知中认为50次=1分钟,B的大脑则认为100次=1分钟。人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发生改变,随之脉冲频率也会由此改变,所以有很多人可以感知到童年的一小时和现在的一小时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脉冲频率,把他本是1次/秒的频率提升到10万次/秒,那在这个人看来,在普通人的一秒钟内时间就过去了10万秒( 约28小时)回到问题,在进行高速运算时,大脑会将全脑资源集中于运算,故而脉冲频率因能量不足进入衰减,所以你会觉得快。
大体上来说是这样的:大脑的意识层面信息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当全部注意力关注在一件事时,对时间的感知就无法进入意识,于是产生了时间感扭曲的现象。我焊电路板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早起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早上人脑子刚醒来装的东西少,是空的,一开始做事就进入了全神贯注的状态,这时候干了5小时候感觉好像才过去几分钟,感觉非常不真实,但是看到自己的任务量又觉得非常满意,原来除了玩游戏我也能这样认真的做事情坚持那么久。这大概就是进入了flow 心流状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