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安全感?这么说不完全对,但房子确实可以带给你安全感无可否认。三彩家小编至今为止一共在两个城市的城中村生活过,西安和杭州。每个城市的城中村其实是城市光鲜亮丽的反面写照,狭隘的宽窄巷子,晚上12点正是吃喝玩乐的高峰人群,红绿的灯光挂牌,廉价的各种小摊小饭馆,但对刚刚融入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却是一种精神寄托。
西安八里村
东八里村是早就消失了,西八里村也眼见着缩小,扭扭歪歪的民房一点一点被吞噬掉,人流虽然还在,在周边高楼的挤压下,气势早已不复当日。
关于拆迁,年复一年地议论着,猜测着。在2015年西洽会上,签约项目之一就有西八里综合改造项目,规划此地将建成西安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体。
西安东三爻村
肯定有人在这里住过的吧,不得不感叹回家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拥堵的一公里。下车之后的东三爻,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边吃着边溜达回一个小小的房间。要论生活的烟火气,怕是再没有更浓烈的地方了。
杭州垃圾街
很多杭漂的人绝大部分都住在这里,附近很多大学城。虽然名字如此,但因为这里的东西够实惠又够味,所以这名字更深入人心,以至于没多少人记得这里主干道的本名——明德路了。想不到啊想不到,转眼之间,这条承载无数人美好记忆的美食一条街就与我们告别了。其实这地方真心脏(现在来说好很多),但是就是割舍不下,真怀念100块钱横扫一条街的年代。
当然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印记,城中村也是其中一笔。当年住在城中村的各位,依然还在打拼,但早已脱离了当年那种横冲直撞的蜗居生活。因为在现在的城市中央,有一个更有温度气息的家在迎接他们——“三彩家”青年公寓。
只能说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里你、我、他的生活变成了这样
这样
以及这样
不仅认识了一堆非常好玩有趣的朋友也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人生,在三彩家真心能把生活玩出花样,至少是旁人看起来羡慕的那种。
这要看是说的当地居民还是外地人了。以当地人来说,很多成了回迁户,政府或按照人头,或按照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赔偿,也可能是直接分房,如果按标准面积不够,可以按回迁房的价格自行购买,回迁房比商品房的价格要便宜很多,所以怎么算都是合适的。也就是说,城中村的人大部分都搬进了回迁房里面。
如果是外地人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以北京来说,前一阵的万人大迁徙,一些民房或者违建的公寓,没有正规的租赁合同,已经不允许再随意租给外地人,当年随随便便建几间简易房就可以作为家庭收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迁徙的这部分人中,条件好一些的会搬到楼房,但是楼房都是正式的租赁合同,交租金需要以押一付三的方式,或者按年缴费,所以在北京没有正式工作,或者说仅靠做点小买卖的人,收入根本没办法维持这些开销,大部分的底层人民都回老家了,剩下的一部分,经济条件都还可以维持或者说有一部分条件好的,都搬到楼房里了,有的人为了省点房租,会选择合租,或者去五环或六环,总之,能留的留下了,生活不下去的就离开北京了。
城市的发展不能停滞,当周围高耸入云的大楼将城中村包围,拆迁是迟早的事。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人总要向前看,有时候,离开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只要不放弃,总会看到生活的希望。
城中村里包含着太多复杂的元素,也有不同的人生在这里交汇,然后离去。城中村里大多数住的是外来务工者,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水平,在城市里的工作一般是建筑工人、清洁工等体力劳动。
他们没有太多的钱租比较好的楼房,只能住在相对比较便宜的城中村里。他们的离去,有可能是因为家里发生的变故,或者自己身体不适,不得不回老家。所以,他们最有可能的去处就是自己的老家。
在城中村里居住的,还有可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有可能在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只能住在这时慢慢找工作。当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后,便有了收入,随后便会离开这里,找一个合适价格的楼房或者公寓租住。
另外,有一些老人也可能会住在城中村里,他们很可能就是这个村里的人。子女们可能因为拆迁分到了房子,而老人不习惯和子女们住在一起,所以搬回自己的老窝独自居住。
他们虽然有些孤独,但是也有自由,如果与子女住在一起,他们可能会比较拘束。如果某一天,城中村里没有了他们的身影,那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被子女接到了楼房里居住,或者是因为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