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什么买呢?许多人内心对房子的理解,早就已经超出了居住场所,而到达心理层面。中国人对妈妈的依恋感是非常强烈的,对妈妈的称颂和对母爱的赞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并被感动。可是,妈妈的意象更多是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满足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妈妈代表着照顾,代表着可以依赖。这是一种退行的需要。我有个朋友创造了“中国巨婴”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在心理层面上是一个巨大的婴儿,而与人和社会建立的情感关系,更像是“找妈妈”的情感关系。在无意识中,回到房子里就好像回到被照顾的那种状态:安定的,满足的。
不能,在中国,大众的潜意识中对资源的缺乏恐惧在历代变迁中形成。也就是说,在若干年前,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吃不饱和穿不暖,因为人为或自然条件的恶劣,一度形成内心对生活资料的恐慌,这样的恐慌形成了对外占有物资的强烈愿望。就好比一个幼年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对更多的事物占有去弥补那个曾经缺失的心理黑洞。占有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占有多,可以在人群中体验到优越的感觉。这也符合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就是比官大,就是比拥有的东西多。
应该能吧,自古社会的阶级观念就存在,一度社会阶级被放大,同时也被弱化。而弱化只是表层意识上的,在深层意识里,阶级从来没有消失过。而随着社会发展,阶级又开始明确分层。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就好比是曾经的军人或者白领一般,被人羡慕。城市化进程,也就意味着许多农村在消失,而进城买房居住是必然的。在大城市里,为入户口,也促使很多人举全家之力买房,类似投资移民。而中国教育资源一直以来是紧缺的,学区学位房大热。前几天在北京出现了天价:530万,买了一个12平方米的学位房。
不能,1、买房子给人安全感,安全感,这是一个人人内心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目前的中国,这更是一个全民思考的问题。即便没有认真思考过,安全感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2、买房子,是占有的象征,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把人的生活态度分为两类:占有和存在。在人群中,以占有为态度的生命过程之人占大多数。活着的本能动力是趋利和避害。只是趋利和避害是两种不同的方向,趋利属于积极自主创造,而避害是被动消极应对。从而,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态度呈现出截然不同。
买的起的都买了,买不起的也想明白了,人生短短几十年,何苦把未来幸福绑在一套房子上,房价在变,人也在变,不懂得变通,只会让生活套路,去他的高房价,去他的丈母娘,哥要为自己也活一把
知道以前吗?。同样的东西,凭票购买的东西都会有人抢,不用票的都没人愿意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