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只有几家,那么肯定生意会好,但是有了成千上万家,生意自然就难做了。餐厅采购作为餐饮经营的重要一环,如果遇到不良的供应商,不但损失了钱还会影响形象。
01 如何防范以次充优
现象:
价格商定之后,供货商拿次产品充当优质产品卖给餐厅,按照优质产品价格付款。比如原料质量从优到次分别为A、B、C三级,价格分别是A、B、C三个不同标准的价格,餐厅定了A级货,付了A级标准的货款,供货商送货时却拿B级原料充当。
这样的“猫腻”在账面上是看不出问题的,斤两不缺,价格也对,餐厅表面上“平”了账面,但实际上吃了亏。
“以次充优”的现象一般发生在蔬菜、干货、调料原料上。
反招:
防范这样的“猫腻”,最重要的一条就严卡质量关,餐厅制订统一的验收标准。比如验收青菜,就要具体到产地(具体到某省某市某个蔬菜产地,因为不同产地的菜品品质是不一样的)、规格(散装、袋装)、长度、叶子保持绿色的程度、有没有泥沙等等,最重要的是出料率指标。
出料率是衡量菜品利用率高低的指标,比如1斤芥兰能出料7两,出料率就是70%,低于这个指标的,拒绝验收。
02 冻货原料的以冰代料
现象:
虾、鱼等冻货原料中冰多料少、用冰块代替原料的做法。比如一种冻货,正常情况下解冻后1斤能出料8两,供货商送来的货却只出6两。
买的时候是按照1斤出8两的价格买的,最后却只出6两,那2两的货款实际上是买了冰水。这种在表面看不出来的“猫腻”实际上变相地提高了成本。
“以冰代料”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冻货原料上。
反招:
防范这样的“猫腻”,就是冻货直接由供应商送货,按解冻后的规格验收、付款。比如所买的冻货应该1斤能出料8两,实际出了6两,就按照6两的重量付款。
海鲜原料鲜活不活
餐厅直接从供货商那里购买的海鲜,当天送来的时候很鲜活,而且是按照鲜活的价格付款,第二天就出现死亡现象。这种在表面看不出来的“猫腻”在海鲜原料的购买上相当普遍,给餐厅造成的损失也是潜在的。
“鲜活不活”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海鲜原料上
防范这样的“猫腻”,就是要给供货商确定好海鲜成活的时间,保证一定时间内海鲜原料的成活率,并且在保证的期限后按照成活率付款。
比如,桂鱼,餐厅可以不管供货商送货时的成色,只要保证3天之内的成活期有100%的成活率,就可以全部付款;如果3天之内有死亡的,最后只剩9成的成活率,按照9折付款。
每种海鲜有不同的成活期,餐厅在保证供货商一定利润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付款折扣。澳洲龙虾的最低成活期为30天,龙虾仔的最低成活期为15天。
对原料的养活期是餐厅根据自己的生意情况来采购,比如龙虾仔一般10天就能售完,那么就没必要买存活期在30天的龙虾仔,这样也是节约成本的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