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能喝咸水,但是只能喝很少(每天500毫升,一两天)作为应急。大量喝海水的结果是加重肾脏负担,而且会导致人体为了排除多余的盐分将更多的水分一起排出体外,进而造成脱水和死亡。
一般认为,水生生物到陆生动物的进化过程是从淡水鱼类开始的。换句话说,咸水问题早在鱼类环节已经解决了。目前我所知的水生到陆生动物的进化环节,发生在 Tiktaalik roseae (中文 Wikipedia 翻译为提塔力克鱼,应该与鳕鱼有某种亲缘关系)这个物种上。它是目前已知的,最明显地存在水生到陆生生物过渡特征的物种,而且是淡水鱼。当这类鱼类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时,它们的环境中并没有真正能对咸水环境要求很高的进化需求,除了少量例外,比如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中国野骆驼,就是以咸水为主要水源的。。
参那么接下来,我猜提问者的问题可能会是:淡水鱼类是如何从咸水鱼类中进化而来的?
事实上,这是一个伪问题。海洋鱼类在咸水环境的生存能力仍然是进化来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海洋鱼类的祖先其实是淡水鱼,比如泥盆纪晚期开始已经称霸地球的硬骨鱼纲。从进化图谱上来看,不同的演化路径还发展出不同的咸水过滤方法,比如硬骨鱼(带鱼)进化出了鳃上的过滤细胞过滤多余的盐分,而从盾皮鱼纲进化而来的鱼类(鲨鱼、鳐)则可以在血液中贮存尿素保持渗透压平衡。
根据研究,人类血液跟远古海水相似,极有力的证明了动物由海水进化到淡水的事实,可以用渗透压原理来解释的。海上的鱼虾变成淡水鱼虾还是有可能的,前提是你模拟出一个远古时期他们进化的环境,然后你的N代子孙就可以看见这个现象啦。海螺貌似变不成蜗牛吧。海螺和蜗牛都是属于腹足纲,在进化的阶梯上属于同一届。而且进化是由环境的选择作用形成的,前提是发生进化的群体中已经存在变异个体,而环境发生变化时(发生自然选择或者是人工选择),根据选择作用,朝着适应于环境变化的方向进化,从而达到保存并且壮大该物种的目的,当然,很多不适应于环境改变的物种就会在选择中灭绝。现今环境相对远古时期稳定,大规模的物种进化已不太可能发生,但是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人工选择作用达到进化的目的。有很多鱼类保留着洄游的习性,他们可以生活在淡水中,也可以生活在咸水中,可以把他们看成淡水生物与咸水生物的过渡,侧面证明,生物由海水进化到淡水的过程。
通常用生物演化理论解释生物现象的时候,我们常常从比较生物复杂度比较低的生物开始,比如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单细胞原核生物直接和环境接触,当环境盐基度非常高的时候,细胞本身就需要解决渗透压问题,有一些细菌和古细菌演化出了专门的分子机制来处理这一问题。按照逻辑,当很复杂的真核生物出现的时候演化出适应不同盐基度的环境已经不是问题。比如陆地形成后,通过水循环形成新的淡水环境。以前适应海洋高盐碱度的生物会适应新的淡水环境,以前适应性分子机制可能退化乃至消失,无法适应新淡水环境的可能会灭绝。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死海/盐场中有一种高盐碱度古细菌已经无法在低盐碱度环境中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