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因很多吧。
第一,我们长大了,会采取更加合适、更加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实际上,以我有限的阅历,实在没法判定社会上是否真的流行过临别赠送名言警句。我只能确认在我小学、初中毕业时,同学们确实会在同学录上故作深沉的引用些名言、互相激励前途似锦。2007年左右,高中毕业时,似乎就不这么干了。
是啊,当时我们还小,纵然平时打打闹闹,矛盾重重,等毕业那一刻,就真的为今后无法重逢伤感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的余生将会经历多少离别!我们全身充满正能量,相互写着励志的话语,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个人都会前途似锦。我们头脑简单、思想幼稚,却喜欢故作深沉,语文老师鼓励我们在作文中多引用名言警句,于是我们对其有种莫名的崇拜,仿佛它们凝聚着最深沉的思想。于是我们郑重其事的写上诸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句子,那一刻,我们以为自己像成年人,我们将离别赋予一种仪式化的庄重。
然而我们长大了,我们知道聚散乃常事,一个人离开了,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会忘了他,他会忘了我。我们习惯一起吃个饭,然后各奔东西。离别是家常便饭,因而不再庄重。
我们知道各人有各人的前程,无需激励,因为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也无需灌输大道理,因为道理我们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二,社会在发展变化,人也变得更加务实、理性。
现在是一个什么时代呢。是一个鸡汤文从大行其道到人人喊打的时代,是一个不空喊口号,只崇尚实干的时代。
所以,临别时为何要赠送名言警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何必将别人的话视为人生箴言?命运终归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问题终究要靠历练才能得到解答。再精辟的名言警句如果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关联,那也就是空洞的大道理。
毕竟,我有何资格以名言警句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充当人生导师?
毕竟,如果我们真是朋友,那么赠送名言警句又哪如对方难过时耐心的倾听、开心时真诚的祝贺更有价值?
毕竟,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纵使离别,若是有心联系,总能联系得上,又何必以赠送警句的方式将离别搞得如此郑重其事?
就让离别成为离别吧,以一种自然的方式。
因为懂得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啊,既然写那么多的名言警句都过不好这一生,干嘛要写呢?
记得以前的时候,在同学录上在生日礼物上都要写上一些名言警句,说一些珍惜时光前途无限光明的话,那时的我们,好像真的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现在长大了,越来越丧的我们早就知道,警句之所以是警句,只是起一个警醒的作用,,一顿美好的憧憬之后就会回到平平淡淡的生活中,那些自己完不成的梦还是完不成。
我们可能确实是很丧的一代人,警句里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好好读书,可是我们大学念完了还是什么都做不了,机会少,现实残酷,再看看自己立的目标,看看自己给自己立的flag都无法实现,除了无助还是无助。
年轻时我们有理想长大了发现那只是理想,所有的警句说起来那样简单,现实却是那样的无奈。怨自己处的环境,怨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怨自己三分钟热度,即使这样又不得不碌碌无为的活着。
然后很丧的调侃自己,那些大道理反正也实现不了还留言给别人干什么。可能是现实中的束缚太多,没有了掷地有声的坚决,有些想法也是遮遮掩掩生怕自己说出来又没做成会很丢人,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宏图大志,怕别人看见自己一事无成,就不再去用名言警句激励自己。
对自己没有信心,读再多的道理也没用,也不必写
因为太矫情。现在的网络那么多,人们整天刷着微博和头条,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没听过?人们经常说:听过太多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个原因, 太多的名言警句有何用?大家都不缺鸡汤。缺的实际的关心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以前很多人在离别时都会赠送一张明信片,写上一些很煽情的话,在多年后回忆起来或者无意中看到明信片会觉得很温馨。以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网络没有那么发达,朋友之前不能靠网络联系的时候只能靠书信和纸张来回忆和想念。而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之后,没有人会有时间来回忆信件,只有忙碌的工作和连续的邮件。
以前,朋友之间靠信件交往,靠msn交流,以此见证友情的深厚。然后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的出现,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显得愈加容易,几乎近在咫尺。所以,现在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交流最多的人,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好朋友,而是由利益来往和工作往来的人。朋友成了我们失意的时候的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时候的靠山,真正的友情不是依附于信件的情感交流,而是遇到困难时的帮助,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概就是如此了。人们不是变得越来越沉默,而是习惯了不以言表,大抵朋友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然后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就可以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正所谓一句“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