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城市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不公平隐藏在逻辑里,而不是表面上。他们看到女孩在恋爱中“野蛮”了一点,作贱男朋友;看到男生给女生修个电脑,打个饭;结婚时男方买个房,就觉得女性地位已经比男性高了。但是
工作时首先把杂活派给女性。一群人聚会谈话的时候,男性会自动把女性“屏蔽”出去,女性发言他们也充耳不闻,女性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被轻视。家里只会首先考虑给男孩买房娶媳妇,而很少考虑女孩也需要房子也需要自立。某个专业一旦女生数量多就立马“男女按比例录取”,而男性在某个专业数量多则理所当然。婚恋的时候女性一旦有过生育、离婚甚至性行为就“贬值”。婚姻中女性一旦生育仍然得承担大部分育儿和家务工作,同时还不能松懈工作赚钱的问题。女性追求自己的理想被认为是“没用的”......男明星不管胖瘦美丑,只要有个性就有人气,而绝大部分女明星必须漂亮,不然再有个性也没用。以及各种对女性人格和性格的刻板印象,比如不理智、情绪化、不能讲道理,甚至到了我在网上写了一两句稍微有点逻辑的话,就被认为是男生的地步。(这也是为啥我干脆把性别调成这样)等等等等这些还只是在城市生活里会面临的男女不平等,假如把贫困、乡村地区的事例纳入,数量会扩大一倍。只是当这些事发生的时候,大部分人只会觉得画风没有任何异常。当然会有很多人真没看过或者假装没看过这些新闻,然后说“你说的这些都不存在啊才没有不平等”,对于这种声音,我只建议各位多看看新闻多和别人聊天,多了解社会。 甚至于这些人在遇到这种问题,会转而抱怨男性也有不公,比如“杂活派给了女性,但脏活累活派给了男性”这种,这其实是对男女有双重歧视,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对女性的歧视其实是伴随着对男性的歧视的,你给女性画地为牢的同时,其实也就意味着同时给男性画地为牢让两性都只得在划定的圈子里,施展不开,但他们只会总结出“这是优待女性歧视男性”这种结论,而不愿意再去细想这背后的深意。就比如评论里有位小哥一直在强调小白脸的问题。为何男人依靠女人就被贬低为小白脸?这难道不是对男性不公吗?对呀,这是对男性大大的不公。问题是最初发明“小白脸”这个概念是谁?不就是男权社会吗?不正是那些自认为和认为男人就该养家,女人就该依靠别人的人说的话吗?你说男人就该养家的同时,其实就是在说女人养不了家,是弱者,就该被照顾,这还不是歧视吗?但好些人一遇到这类问题,只会想到对女权开炮,而忘记了真正贬低他们的人是谁。同理,认为男人就该买房,家里只会给男孩子买房,而女儿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塞到婆家寄人篱下的想法,也是妥妥的男权思维,也代表着女性在受歧视。因为这种做法其实施加给了女孩一个暗示——你的生殖能力是值钱的,是可以抵对不动产的资产,所以不用再给你财产了,你就靠你的子宫讨饭吃吧。而绝大部分情况下,假如女方接受了男方的房子,往往也就意味着这个女性在自己的生育问题上的自主权已经丧失了大半了,她按自己的意思规划自己人生的自主权也已经丧失大半了。与此同时,男人被买房义务捆绑,他自由规划自己人生的自主权也已经丧失了大半。所以假如你看到了大量买房的男性和男方家庭,那正是说明男权对男女的双重歧视无处不在。换句话说,很多人看不到歧视,其实正是因为这些人脑子里有大量的歧视,才会觉得国内没有歧视。正是因为这些人想问题只图个皮毛,才会觉得只有自己被歧视。(这话男女都适用)但其实这也不怪他们,因为审视性别问题的这个“有色眼镜”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安装的。
一个从没有关注和思考过性别问题的人,让他们一下子意识到歧视非常非常难。只有脑子里长了这根筋,并且慢慢开始思考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现象。一个从没安装过“有色眼镜”的人,你一下子给他们说你在歧视女性,他们一定是错愕而愤怒的,因为这对他们一直以来信奉的世界观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三观这种东西是维持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石,所以一般人都绝对受不了这种打击。一旦遭遇三观打击,大部分人为了应对,往往不是会第一时间去承认自己的想法有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观,转而千方百计攻击你。(大家可以去评论区里印证一下)这都很正常。
所以遇到这种人,首先第一步是不要抛出XX权之类的词汇,而是点出有些事情中的荒谬之处,进而刺激他们去认识这些问题。
有一个美国实验,通过汽车的销售研究价格歧视,可以很好地套进目前的消费主义中国。精确数字我记不太清了,就凭印象说好了——汽车销售员平均出售给白人男性的价格最低,白人女性要多花大约200~300美元才能买到同款车,黑人女性更高,最离谱的是黑人男性,要多花费我记得貌似是大于一千美元。研究者认为价格歧视中存在性别和种族的双重歧视。这个问题如果广泛存在于所有消费市场,那么后果就非常严重了——女性与黑人遭受双重经济压力,更低的薪资水平与更高的价格歧视,使得女性与少数族裔每天都在上缴隐形的高昂“歧视税”,更易陷入困窘和难以脱贫,整体经济地位难以提高。然而他们又继续做了一个实验,把销售员换成了黑人和女性,然后分别观察,发现这个数字几乎没有变化,仍然是销售价格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女性<黑人男性。这个结果就非常有意思,说明价格歧视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主流人群对女性和黑人的“憎恶/反感/敌视”,而是另有其他原因。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销售者只考虑逐利性,对待任何消费者只有一个目标——尽可能提高价格。是什么原因使得销售者敢对女性和黑人提高价呢?一个解释是历史原因。历史发展现实和普遍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和黑人是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原因包括参与社会生产的时间较短/奴隶制/受教育时间短等等。一个女性或黑人前来购车,具体到汽车销售者的考虑中就会变成这样——较低的经济地位使得她很可能无力购买多辆车——购买此车之前她很可能依赖公共交通/自行车/摩托——不便对比多家车行——信息不足。另外她更为紧迫的使用需求,时间压力和工作压力,总体导致销售员笃定【你不得不买】,而敢于提价。另外针对女性的原因也可能包括刻板印象和文化因素——有一个经济上支援她的丈夫/更喜爱冲动消费,使得销售者笃定【你一定会买】,再提价。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例如黑人的经济挤压也包括——补偿炫耀性消费比同等水平白人更高,而教育投入更低。具体到中国国内,这个倾向更加明显。价格歧视不仅存在于日用品和必需品市场,针对女性的消费市场是价格歧视的重灾区,尤其是女装/奢侈品/化妆品——例如前几天TL上吵翻天的雅漾大喷。理工男让妹子用矿泉水+喷壶代替雅漾,基本每个妹子都冷嘲热讽拼命反对,完全没有一点团结起来抵抗价格歧视的意思,牢牢跟商家站进了同一个战壕。交智商税倒不一定,交歧视税我看没跑了。商家不光按照成本定价,也可以按照消费者接受的上限定价。常见的例如洗护用品,同等价位女款的容量比男款少掉很多,这是女性税的一部分。评论里说男款好用这个倒不一定,因为成分差不多是一样的。价格歧视是一门有钱可捞的玄学。更鸡贼的例子——为何女性出门需要携带包包,而男性不用?检查一下女装设计的口袋,其数量和大小,可能连男装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男装常常是里外均有口袋。商家通过给女性人工植入一个【对口袋的需求】,女性穿着没有口袋的衣服,乖乖增加了一个【买包包】的需求,成千上万地去消费包包和上缴女性税。鸡贼的一点就在于,没有任何女性会承认这点,她们坚定地认为包包只和美丽/身份/爱自己有关。这种针对女性的双重挤压会形成相互验证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所以,要问中国是不是很多人不认为有性别歧视?很多人是想不到/看不见/认不得/感觉不到性别歧视。明坑大家都知道,很多暗坑她自己都识别不出来,真实情况比姑娘们已知的还要严重。如果婚姻问题/家暴/生育损失blabla还可以通过不婚彻底规避,那价格歧视怎么规避?市场就在这儿摆着了。
看到关于性别歧视的讨论时,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无论男女)会提出这样的论点:你们总说女性受歧视,实际上男性也在很多方面受着歧视不是吗?没错,太对了,男性也在社会上的很多方面受着歧视——然而这些歧视正是男权社会,或者说父权社会所带来的。很多男性之所以会为父权社会辩护,是将自己误认为成受益的一方,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遭受着父权社会的剥削。父权社会的受益者是谁?阶级金字塔顶端上的那一小撮拥有资本和权势的男性,和一小撮天生拥有外貌资源,被那些男性所优待的女性(而且这种优待还是被动的,如果她们不愿遵循传统的花瓶定位,照样会沦落为受歧视的对象)。我们其他普通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各位男性,当你们被迫担起大部分买房买车养家糊口的重压时,你们已经是受害者了。当你们因为男女比例失调而难以找到对象时,你们已经是受害者了。当你们必须硬撑着扮演一个“男子汉”形象,稍微抱怨和示弱都会被嘲笑成“娘炮”的时候,你们已经是受害者了。当你们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家人,甚至没有足够的产假来陪伴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而这都被视为社会常态时,你们已经是受害者了。你们,和那些被社会逼迫着回归家庭的女性,连出生机会都没有的女婴,被刻板印象扣上“软弱感性”的帽子的女性,在职场上因为生育而受着差别对待的女性一样,都是受害者。而且,你肯定也发现了,这种受害是双向的。和人种不同,和宗教不同,和性取向不同,在一个没有达成性别平权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一方性别是真正全体受益的。所以我一直觉得,比起让男性意识到女性受到了多少歧视,不如让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受到了多少来自父权社会的歧视,对于平权运动更有帮助。说到底,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人对维护其他群体的权益并不会投入太多关注,拿出太多热情。很多男性也确实难以设身处地来理解女性受到的歧视。但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性别不平等中受益的一方,而同样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那么他们或许能够更为积极地支持性别平权。只可惜,比起女性,男性更难认识到自己所受的歧视来自于性别不平等,或者性别平权对自己有利。这某种程度上也和“男权vs女权”这种不准确的命名有关。性别平权运动不是“男性权利vs女性权利”,而是“父权社会vs平权社会”,如果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这点,大概对于推动大众在性别不平等方面的认知会有所帮助吧。
男女本来就有区别,有着不同的角色与承担,肯定会被区别对待。社会大环境残酷竞争中一般男性承担的更多,家庭中一般女性会更操心。另外相同环境下相同性别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