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正宗的早堂面很难找了,以前沙市还是对外开放口岸,码头上的工人都喜欢吃早堂面,油厚有劲。喝早酒的文化虽然得以保留,但萎缩不少,真正讲究的早酒已经不多了。以前的鳝鱼粉丝等等很多,随着米线米粉的快速生产,正宗的也好难找了。过年玩龙灯,划彩船,踩高跷就更没有了,农村的春节冷冷清清,除了鞭炮多一点,找不到年味。
广州,这个风俗,很多70后、80后,估计还有印象。这画是每年一换。每年年前办年货,在新华书店或是大集上,都有卖年画的专柜。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最出名,在东北也是畅销品。“花开富贵”“莲(连)年有鱼(余)”的主题永远不过时,印象中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大胖娃娃,看着相当喜庆。
日渐消失舞龙灯,至少已经有700年历史了。我们华夏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龙”这一形象,将它作为民族神圣的标记和符号,并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舞龙灯有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老百姓很喜欢。
离家蕲春30多年了,记得原来在家里到亲戚家作客,主人临饭前都要下点面条之类的食物招待客人,但客人不能吃完,要留下一点,否则就不礼貌,显示客人穷凶极饿的样子,那样极不卫生,现在这种民俗消失了。
“玩龙灯”活动场景,时隔十三年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村民小罗说,“自从那年后我就再也没见过村里“舞龙”了,那时候小,觉得挺好玩的,基本上全村的人都会参加,现在回家过年感觉年味淡了好多。”
武汉的春节,春节放鞭炮,贴春联。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十堰城区己禁鞭,违者将罚款。城镇化的加速,许多人进城买房,而贴春联的居民也越来越少。钱是多了,日子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