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应该是媒体发明的一个词,泛指是能见度下降的污染行为。关于雾和霾的区别目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也只有一个模糊的定义。雾是雾,霾是霾。 最大的区别确实在干湿上,一个略小的区别是在他们的粒径上。一般来说雾滴相对较大,直径大于微米级别,甚至可以达到毫米级别,有时肉眼可见。而霾,可以用PM2.5和PM10 的说法进行描述,但是,引起能见度下降的颗粒物的直径一般在亚微米级别,这个级别的颗粒物直径可以和可见光波长比较,对光线有着显著的散射或者吸收作用,从而引起能见度的下降。以上是一些个背景。霾是结果,成因很复杂。我国冬季的霾和秋季的霾的来源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是因为颗粒物大量聚集无法及时扩散形成的。PM2.5的浓度暴表是常见的事情,但是每次爆表的原因都不尽相同,需要详细分析。在我国,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在大气中,存在着气体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往往加重了PM2.5的污染。研究表明二次污染物在我国典型城市的灰霾组成中达到一半以上 (地球环境研究所等首次发现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重灰霾污染PM2.5的定量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另外一小半会是什么呢?在中国,几个突出的因素是:燃煤燃烧、生物质燃烧、交通排放和扬尘,其具体比例在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和不同排放条件下会有所变化。以上的几个因素属于常规分析。突发排放形成的霾可以举两个例子:一是中国秋收后秸秆燃烧形成的霾;二是2010年左右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漏油排放到空气中的油气形成的,以有机物为主的霾。秸秆燃烧属于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可以理解成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植物体的燃烧行为,常见的有野火,森林大火,烧柴做饭,和焚烧秸秆等。此类燃烧由于燃烧温度较低,导致燃烧不完全,焦化过程中排放大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的集中、大规模排放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元凶。
针对问题一个个回答。首先说,入秋的霾和秸秆燃烧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不是决定性要素,但是是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所有大气污染现象的最决定性的要素是大气自净能力,在没有降雨、雪等可以明显降低颗粒物浓度的条件下,起作用的主要是扩散能力和光化学清除能力(但光化学过程往往形成的二次污染)。霾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不利的扩散条件如高空逆温,静风等因素引起的。联想一下,前几天北京人民在干什么?盼风。秸秆燃烧可以排出颗粒物,颗粒物多了就会成霾,离开浓度谈污染是在耍流氓。以前当然有,只要有大规模的生物质燃烧,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静稳天气)就必然成霾,可以去网上找森林大火或者野火的照片,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说烧了几千年的属于没有脑子的,乱喷的,试问20年前谁舍得把一年的柴火一次性烧掉?都是全运回家,剁好把柴火盖好还怕雨水淋湿了,慢慢的烧一年,十几年前每到麦收秋收后,狼烟四起,遮天蔽日,人们呼吸都困难,有的早收完麦子的点火,把没收的麦子都烧了,高速路上的车都不敢跑,甚至发生车祸,本来禁烧是一件好事,我们农民十几年没烧了,都已经习惯了,麦秸覆盖在地上可以保持土地水分,而且不长杂草,玉米秸秆还田之后增加肥力,松软土壤,说能烧死害虫的岂不知也烧死了益虫,而且烧秸秆首先污染的是我们自己,无奈无良媒体经常拿这个说事,无非就是挑起无脑喷子乱喷,获取点击率,其本质就是妖言惑众。
中国秋季大规模焚烧秸秆似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之前秸秆在传统农业模式下,秸秆是舍不得直接在田里烧掉的,要作为冬季的燃料,要作为牛羊的饲料,因此秋收之后秸秆往往被囤集起来供应冬天的消耗。除了火灾,几乎不会存在大规模焚烧秸秆的事情。工程建设对霾有影响,但是不太大。工程工程中形成的颗粒物粒径都相对较大,会很快沉降到地面,但也会有一定的小颗粒物滞留空中,对PM2.5 的贡献不往往不超过10%(质量),这个结论在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都是成立的。当然,沙尘暴时期,沙尘对PM2.5的贡献会略增,对PM10的贡献增加明显。
其实烧秸秆有三大好处:第一是还肥于地,保证土壤不缺营养;第二是清理了杂物,保证来年方便耕种;第三是可杀死寄生在秸秆里的害虫及卵。为什么有人提出烧秸秆污染了空气,主要是行驶在公路上的人说的,他们吃着农民种出来的粮食,行驶于在良田上铺出的高速公路上,出于精致利己思想的考虑,却说着有损于农民的话。事实上,烧柴火产生的烟气,可以杀菌、驱虫、净化空气中的异味,有着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以前的人们为什么长寿,就是因为烧柴火的原因。
雾霾是什么?雾霾只能说是人们从网络上发明出来的一个词,要知道雾是雾霾是霾,雾是早晨天微微亮时,水气蒸发造成蒙蒙胧胧的样子,而霾是近现代人们生活发展致使城市天空中漂浮着的可吸入颗粒物越来越多,造成天空朦朦胧胧的样子,这两者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就将其连起来叫做雾霾;而燃烧秸秆一般无法产生大量可吸入颗粒物,秸秆燃烧比较透彻,比一般能源放出的烟雾淡,属于绿色能源,所以没有什么决定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