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比如,“君子好逑”写成了“君子好球”,“球”字刻错了,怎么改呢?用刮刀,刮去竹简上的那个“球”字,重新写上正确的“逑”字。
刻错了怎样修改?那肯定就是重新在刻呗,不然的话,如果在刻下去的话,等刻完以后整体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
古人的竹简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不是刻的,写错了就用刀子刮去再重新写。有时是同音字就不改了,称之为通假字。
古人刻错字,又不愿承认!就说俩字意思相同,这就是通假字的由来啊!再说了,通假字就是这样形成的。
别担心,这竹简自己带着涂改液,从泥版的背面,揪下一大撮黄泥,把出错的地方抹一抹,刮平整了,又可以再写了。
用刀刮,先用笔写上,然后在用刀片一个一个的去刮,但是这样子的效率很低,可是没办法,古代那会儿只能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