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件事:在我农村老家有一眼池塘,曾经一度干涸了好久,除了塘底的泥巴和稀稀拉拉的杂草,再就是一些虫了。水生生物是绝对没有的,后来接二连三的下了一段时间的大雨后,池塘里的水慢慢的满了。之前也没在意,可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有很多人在那塘边钓鱼,钓上来好多一手长的小鲫鱼。后来查阅资料发现:鱼卵的生命力很强,可以存活好多年,即使一度缺水,但只要给予合适的条件,它又能发育成长。
当然草籽存活千年、鱼籽存活万年的说法肯定是不符合事实的,这“千年”、“万年”只是运用了一种夸张的形式,点出了草籽和鱼籽的生命力之顽强!草籽的寿命长确有其事。有研究记载,有科学工作者在1952年发现了一些古莲种子,寿命大概在330~1250年之间,经过培养之后,的确长出了嫩芽,并开出了花。鱼籽能活万年更是夸大了,一般的鱼籽在无水的条件下能活几年也就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农村老话“千年草籽万年鱼籽”的字面意思是说,草籽能存活近千年,而鱼籽能存活进万年。换言之就是说,鱼籽比草籽能保存的时间会更长。当然了,这句话的夸张成分是比较大的,但是其也是为了凸显草籽和鱼籽生命力很顽强,能存活很多年这样一个事实。
假的,没有道理。自然水体中自然有鱼是因为鸟儿的原因。动物世界曾提到过,鲫鱼子在干燥的环境下还可以生存一年。非洲的肺鱼在泥里可活多年。水干了,鱼子在风、鸟、草等中介物的传播下,获得重生。千年万年没有,但生命力极强是可能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山东济宁府北宋土层中出土的莲子,沉睡千年后被培育成活就是很好的例子。越是简单的物种生存能力,繁殖能力都很强,复杂的物种也是从简单物种演变来的,这种变迁是受一种能量控制的漫长的过程。
老人的古语是有道理的,我的同年时代有比较,如河流在那个时候只要有河流就会有鱼的诞生。那个时候没有水库只有小溪,河里的鱼大致还能说上几种吧(如白鲢,草鱼,泥鳅,小黏鱼,乃包子等。)都是草籽演绎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