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盆子这一项仪式,并非存在于在我国所有的农村,而且对它的说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我的老家是河南的,在我们农村的葬礼中,就有摔盆子这一项仪式,它代表的是“岁岁平安”。
我国从古代开始,葬礼上就已经出现了“击缶 ”的形式。
击缶的意思就是“击缸”,“缶”是古代的一种瓦质乐器。因为古代的穷人较多,很多人没有经济能力去为自己死去的亲人请上一个乐器班子来为他送行,所以便采用了击缶的形式来送自己的亲人入土。
在中国长江以北,摔盆是一个相对普遍的习俗。当家里有人去世时,会在棺材前放一个陶盆用来烧纸。当棺材入土时,长子就会在路上将这个陶盆摔碎。而且是声音越大越好、摔的越碎越好。摔盆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醒死者是时候上路了,希望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可以走得顺畅。
摔盆子必须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
在老人死后,通常是由老人的长子长孙来摔盆。如果老人没有儿子,就会由血缘关系密切的子侄来取代完成这项任务。当然,让子侄摔盆也是有着非凡的意义,摔了盆就意味着他成为了死者的孝子。因此,死者的全部或大部分财产就应该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这个家庭没有后代,那么就没有人替死者摔盆了,那死者就不能安心地走,这在古代是禁忌。所以,古人才会那么重男轻女、重视香火的延续。
摔盆必须得一次摔碎。
在我河南的老家,亲人去世后,一般都是会在家中停放个三五日再下葬。下葬当日,会由死者的儿子在去往下葬的路上,在路口摔盆。而且,必须得一次摔碎,而且是越碎越好,这样就代表了“岁岁平安”,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摔盆子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出殡了,而能做这个工作的人也必须是至亲。所以,谁能摔这个谁就是死者的继承人,在古代没有法律管理的情况下,就是靠这个继承家产的。
在家人去世后,摔掉盆子其实也是一种表示心中悲愤的形式。同时这也代表着,去世的人将和这些俗世中存活的人彻底断了关系,还活着的人将会开启新的生活。
摔盆子的人是死者财产继承人,如果摔了盆子,也就意味着这个人跟死者确立了财产继承的关系。同时也是农村的风俗习惯。
在古代平民穷买不起葬礼上用的钟鼓,也请不起那些乐队。为了符合礼仪有钟鼓声,他们就用摔盆子来代替钟鼓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