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这门技术从1995年诞生,到现在,虽然命运波折,但从未“死”过,几乎伴随着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可参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RSS )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1、RSS是一种很好的解决跨站内容聚合及个性化推送的手段。2、RSS作为一种完全开放的协议,是与互联网开放、互联的大势一致的。大势不变,此路不死。当然会与时俱进,也许要改头换面。认同小林@林兴陆 在楼上的回答。对于RSS机制与最近几年流行的站内Follow机制(Facebook/Twitter采用),其实也是各有优劣,各擅胜场。相关讨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59570#8209 。2、RSS Reader有希望么?RSS Reader只能是一个中高端人群使用的、小众的产品。国外有Google Reader,国内有鲜果阅读器、有道阅读器、QQ阅读器,够了。再发展,用户也就这些,产品形态也就这样。3、总结RSS Reader虽然也就这样了,但是RSS Reader试图解决的“个性化阅读”问题(全网聚合、降噪去重、精选推荐),却是关系到未来每个人获取/处理信息方式的大问题。在解决“个性化阅读”问题的道路上,RSS协议作为资讯内容的全网聚合方案,仍堪大用。RSS Reader 无望, RSS 长存。RSS 是个出色的底层标准。但是 Reader 一词严重限制了这个标准的发挥。Facebook 的好友动态就是基于 RSS 。类似 Twitter mentions 的推送机制,也可以基于 RSS 。未来,针对 RSS 源(不仅仅是 RSS Reader 源)的过滤,再聚合,智能排序,个人喜好学习都前途无量。所有这些都有 RSS 而没有 Reader 。善用 RSS 的第一步,就是去掉 Reader 这个限制。这样你会发现,讨论 RSS 会不会死这事有些可笑。讨论 RSS 还能做什么? 则有太多的可能性。
提高人获取信息效率上有两个途径:1. 技术手段协助获取/过滤信息;2. 提升用户体验改善操作效率;对于第一点,信息的语义化和由此带来的订阅+聚合+过滤服务。包括增强实时性的服务器订阅服务,个性化推荐技术等等,无非是在最终用户能处理的结果中,做一个质和量的平衡罢了。Google Reader、很多科技博客聚合服务、甚至社会化媒体的聚合服务都是这个思路;对于第二点,对于最终送到用户手中的信息,用户处理它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效率很多时候是和设备息息相关的。得益于触摸屏,Flipboard在这个方向上做得非常出色,用户翻阅寻找感兴趣内容的成本非常低,哪怕是吵闹的微博,翻几下就浏览得差不多了。终端阅读体验设计在补贴服务端技术的劣势和技术天花板上的作用已经凸显出来。
Google Reader这个产品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必须淡化RSS,强化Reader。我的几个猜想:有没有可能成为内容发行渠道?eBook只能是Amazon Kindle或苹果iBooks的模式吗?电子杂志只能是多媒体化、几百兆一个文件包吗?有没有可能成为内容中介和再发行平台?借助丰富的APIs,将所有的文本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将已有的大量内容,由用户或机构重新组合成新的内容公开发行,产生新价值。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阅读社区?基于内容,而非已有的社会关系,形成新的用户互动和用户关系。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数字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