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里面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家里明明有钱他不缺钱,但是仍然申请相关的贫困补助,由于相关审查制度的不严格,仍然导致这部分人拿到了本来他不应该拿到的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很容易观察到自己的同学,他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可能说他家到底有多少钱我们不清楚,但是从他的穿着打扮以及日常花费上就能够推断出来,他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因为如果一个家庭真的贫困的话,肯定不会给他买几千块一个的手机,因为如果能买得起一个iPhone花3000或者5000,那显然他家里不缺钱,但是仍然有这样的人,整天拿着iPhone还是最新款的拿着贫困补助。
相关大学贫困审查的程序其实并不严格,大部分学校可能都是如此,只要递交了相应的材料,有村里面或者社区里面给盖的章,然后说的足够凄惨,基本上学校就会给,甚至有的学校想出一种用投票的方式来到底确定是谁,比如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简介,自己家庭为什么贫困大致的现状,然后找一个人在台上匿名的念不清楚这个情况到底是谁的,然后找几个同学在下面投票,谁的票数多谁就是贫困生,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保证真实性和公平性呢?
贫困生的相关制度筛选应该更为严格,也应该让真正需要钱的学生拿到钱,而不是说给那些每个月花费生活费几千块的人,给他那一年几千块的贫困补助,这个钱并没有使在刀刃上。根据学生饭卡的消费水平来提供一定的贫困生筛选标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筛选手段。
这种现象很普遍,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我不会这么做,毕竟很多同学真的需要这些助学金。譬如我大学的一个同学每个月家里给1500都有点困难,可是助学金被其他人抢走了。每回听见她因为生活费打电话起争执的时候心里都觉得莫名的辛酸。
非常看不起这样的人,国家设置的贫困补助是给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的,而且数额有限,有钱的人领了说不定真正需要这笔钱的人就没有了。
我觉得有可能只是他家里算得上贫困,但是也不是非常的穷,然后他想减轻父母的压力,所以才会申请贫困补助的。
这样的家庭可能是想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精神,希望,他知道没钱是多么困难,让他更加发愤图强的去读书。
我觉得这样的家庭就是属于那种贪图小便宜的,家里面那么有钱还要这样补助,就是很自私的一种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