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放烟火。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烟火,我非常激动,希望能马上天黑,可是不知道天为什么总黑不下来,我去了窗户那里好几次了,都还是不天黑,我盼啊盼,终于盼到了天黑,我抱着那一堆烟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冲向楼下。楼下的花园里,已经有了许多人在陆陆续续点燃烟烟火,我也不甘示弱拿出一个名叫“地转转”的烟火,把它点燃了,它在地上疯狂地旋转着,发出五颜六色牟光,我非常高兴,又点烯了几个不同的烟火,有的是“魔术弹”当它发射的时候,就像一条条银龙向夜空飞去,还有的是“小礼花”发射的烟火就像从地上长出了烟花树。小花园里烟火齐鸣,五颜六色,热闹极了。慢慢的,许多人回到了家,我们也回到了家,花园又平静了下来,偶尔从远处发出一些烟花声,伴着烟花声,我进入了睡梦中,在梦中我还梦见我又放了许多烟花……
生在山东临清。一个近现代文有季羡林古梵文长袖善舞,武有张自忠打鬼子铁血报国的千年古县,很是骄傲呐,虽然聊起天来有很多人不知道,毕竟,曾经“繁华压两京”时是因为明末清初的漕运,如今的京杭大运河只是一段市区的观赏河,观赏河,你懂的~~小时候最开心~~莫过于早晨被厂里社火龙灯队的鼓声叫醒~~计划经济时代,老爸作为国营棉纺织厂机修工段翻砂工位的师傅,也是厂里组织活动积极“拉拢”的对象٩(๑^o^๑)۶,从腊月十几开始就会开始在工闲时进行排练~~,不用老妈催,和家弟着急麻慌的起来,脸都不洗就急急地跑去围观,其实一般出龙灯队都在下午,围观一早晨,耳朵被鼓声震到耳鸣才想起来还饿着肚子,哈哈,现在还能随手敲出那段熟悉的龙灯鼓点节奏,已经烙在脑子里,可以随时拓片复制,抹不去啦
当然是吃肉肉,放鞭炮。我家在北方农村,所以小时候生活条件有限,那个时候过年都是从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兴奋,因为一方面可以放假,尽情玩耍,其次,每到年底,都会赶年前最后一个大集,那是作为一个小孩的我,难得进城的一个大好机会。集市上琳琅满目的东西,让我眼花缭乱,到现在印象深刻的就是父亲带着我,吃一大块肉饼,喝一大碗羊汤,冬季,热气腾腾,味道鲜美至极,到现在再也找不到当时的味道了。买鞭炮回到家,我们是不会一次性都点燃的,都是拆下来,一个个点着放,一挂鞭炮,能放一星期,那种兴奋和满足是现在小孩难以理解的!现在年味淡了,很多小孩,大人过年就是一直玩手机,我说现在的小孩是没有童年的,因为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是那最初的童真却被手机和各种培训班所淹没,这点是让人惋惜的!
因为爸妈都在外地做生意,一年难得回来一趟,过年也是。我小时候是在乡下生活,由奶奶一手抚养,直到初中毕业。奶奶是个很节俭的人,虽然爸妈给了足够的生活费,但奶奶省吃节用(其实都把钱给我叔叔家用了),平时都不会买鱼肉,一直是三两素菜咸菜,更谈不上给我买新衣服甚至玩具了,日子十分寒酸。我只有羡慕别人的份。唯有过年,农村把过年看得很重,讲究热闹,奶奶也终于不吝啬了,会做上丰富的饭菜,给我们穿上新衣服,迎接新年的到来。在那时的生活条件里,过年真的是一年之中最开心很开心的时刻了。如今我已经长大了,也仍会回乡下老家过年,只是年味没有记忆中的那么重了,亦没有了儿时的兴奋,看望奶奶的时候,老人家常常紧握着我的手含泪道,小时候没照顾好你啊。我说没事,你把我养这么大了不是。
我小时候过年一般,印象最深刻就是,我们社区,经常有办游园活动,游园活动时间也是比较长有5天。我小时候特别兴奋,兴高采烈去参加。里面有很多活动。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盲人敲鼓。盲人敲鼓特别好玩w玩的特别开心,特别兴奋,拿一块布蒙住双眼,划定一定区域,拿着敲击棍,盲一般往鼓的地方走去敲击,只要敲击到,就有游园票拿,拿到游园票就可以兑奖处兑奖。我是目测大概距离后,或者数步子,我小孩子也调皮作弊。因为那块布其实是半透明,大概判断去敲鼓,感觉以前小时候的我真是调皮。还有好多好玩射飞标。投圈圈,投圈圈套奖品。还有很多玩,猜灯谜,猜灯谜,不像现在一人一部手机查,以前要不然就是硬猜,要不然就是全灯谜全书百科。就小时候过年,就扔鞭炮。
小时候感觉年味特别浓,那时候腊月十五左右父母似乎就忙活起来,打扫卫生,赶年集。而我们这些小孩最幸福的日子就是掰着手指头天天算还有几天过年。到了三十,一大早就帮助父母贴春联。最快乐的是晚上,拿着小鞭炮跟小伙伴们大街上去放鞭炮,在大街上疯跑,那时候也没有害怕的感觉。初一早上起来就是跟着父母去拜年,能挣好多压岁钱,虽然没有大钱,基本都是五毛一块的,但却非常快乐。而看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感觉他们却再也找不到这种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