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实际上中国大陆到底是男多女少,还是女多男少呢?
对于情况一,即统计数据男多女少,通常的解释是,由于计划生育+传统生子观念+B超的应用=很多女胎被打掉,于是导致出生性别男多女少。
我认为,借助B超打掉女胎的情况是有,但不会太普遍。相反很多人生了女婴却没有报户口,没有纳入统计数据。两者相互抵消,男女比例其实是大致相等的。但统计数据永远只会是男多女少。
B超是90年代开始应用的技术,要说有影响,影响的也是未来的适婚人群(现在20岁以下年龄段),统计数据也是指向这个年龄段,那么之前呢,即90年代之前出生并且已经开始计划生育,现在20-35岁的适婚年龄段呢?这就是情况二,即大家感受到的剩女问题。
剩女问题,无需多说,绝对比剩男问题严重,看看婚介机构的性别比例,看看你身边急着找对象的大龄女孩的比例,就非常的清楚。我要说的是,这是性别比例(自然结构失衡)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结构的问题,女青年的绝对数量要多于男青年。
剩女不想找和自己同一阶层的男人,嫌弃同一阶层的男人,而想找上一个阶层的男人,而上一个阶层的男人又看不上她,嫌弃她。而剩女又不具备嫁富人的条件,却非要嫁富人,所以就被剩下来了。优秀的女人找的对象的收入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少,经济方面完全独立,不存在谁养谁的问题。而剩女只想找个比自己收入高的对象,靠男人养活,经济方面不能完全独立,可是男人也不愿意找比自己收入少的对象,所以剩女就被剩了下来。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女人找的对象比自己收入高,那是因为她们的男人找不到和自己同一阶层的女人,只好降低标准找下一个阶层的女人,而被这些女人占了便宜,很多国家的男领导人都是被下一个阶层的女人占了便宜的。但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的,但很多剩女都幻想自己能碰到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占个便宜。结果失败了就被剩下来了。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剩女多半都有心理认知问题,相处难。一个优秀的人不会多次犯同一个错误,而剩女就是多次犯同一个错误的人。有的剩女年龄越大要求还越高了,而实际是年龄越大越不值钱了。有的剩女虽然知道自己年龄大了,不值钱,选择范围小,却是嘴上说降低条件,实际上并未降低条件,仍然嫌弃和自己同一阶层的男人,但却看不出来上一个阶层的男人嫌弃她。总之优秀的女人的收入和自己老公的收入差不多少。
对未来没有希望,总是担心找的另一半不能给自己幸福。生活压力大型,这类女性家庭有负担,通常为家里的顶梁柱,一旦自己出嫁,家里就没有经济来源,渴望找另一半,但是担心另一半无法接受婚后对娘家的照顾。于是年龄越拖越大。
女权主义太独立了,要求过高,总觉得自己不愁嫁,幻想症太严重,所以就被剩下来了。
总感觉自己年纪还小,不想谈恋爱,一定要26-7以后才打算结婚,谁知道了这个年龄才发现,同龄的女性,小孩已读幼儿园,同龄男性更倾向于小几岁的女孩子,年龄大的自己又看不上,于是乎就高不成低不就了。
在我看来,那些独来独往的这类女性有能力和自控力,有一定经济实力,结识的男性也较多,但是对男性没有了最初的期待和渴望,渐渐的就对男性失去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