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惠勒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出延迟选择实验。大致内容如下:从一光源发出一光子,让其通过一半镀银镜,光子被反射与透射的概率各为50%。之后,在反射或透射后光子的行进路径上分别各放置一反射镜A和B,使两条路径反射后在C处汇合。而C处则放有两探测器,分别可以观察A路径或B路径是否有光子。此时只有一个探测器能够测得光子,即能确定光子走的是哪一路径(A→C或B→C)。而如果在两个探测器前再放置一个半镀银镜,可以使光子自我干涉。如适当调整光程差,可使得在某一方向(A或B)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上的探测器将无法收到信号,另一方向上的探测器则必定会接收到信号。按量子力学理论,这说明光子同时经过了两条路径。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光子已经通过A或B后再决定是否放置第二块半镀银镜(此即实验名称“延迟选择”的由来)。如不放置,则根据前一种情况,光子只通过一条路径;如放置,则根据后一种情况,光子通过两条路径。也就是说,观察者现在的行为似乎可以决定过去发生的事,而这一结论是与传统实在观相违背的。
现在有三扇门,一扇后面有奖,两扇空的。你选了一扇门,此时,主持人从剩下两扇门中去掉一个空门。问题来了,如果你想得奖,要不要换门?换门中奖几率大,还是不换中奖几率大?按照常识,去掉一个错误选项后,剩下两个门一个有奖,一个没有奖,不论选哪个,中奖几率都是1/2。可是,如果你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列举一遍,你会发现,换门的中奖几率是2/3,不换的中奖几率是1/3。因此,换门更容易中奖。
0.9的9循环等于一,不是约等于,证明方法也很简单,就是0.3的3循环等于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乘三等于一。
看到有人杠0.999……等不等于1,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0.999……在实数体系下就等于1,在超实数体系下不等于1,然而很多杠0.999……不等于1的人都不知道超实数。在实数体系下两个实数没有任何差值,就认为它们相等,0.999……和1不存在差值,所以他们相等,有人或许要说差了一个无穷小,然而无穷小在实数体系下不能看做一个数,它要在超实数体系下才能当成一个数来看。
量子论,能量值的非连续、间断、量子性被证实,但人类不敢接受“粒子所有参量的量子性”的自然推论,不敢想象时空与运动的量子性。即使有人脑洞大开,开始研究时空的量子性,却误入“普朗克尺度”的最小单位歧途。即使有人偶然想到运动的非连续性,却陷入“随机几率”窠臼。量子理论陷入了“同时存在”的思维歧途,完全不顾许多物理量的时序性和方向性、向量性。
我想起了泊松亮斑实验。法国大科学家泊松为了否定光的波动性,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具体细节不说了,反正就是如果不能在光屏上形成一个亮斑,那么光就没有波动性,反之,则能够证明光具有波动性。而这个实验被另一位科学做成功了,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可惜泊松到死都不愿意承认光的波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