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翻译水平这么高,还需要准备?” “那个翻译,哎,老追着我们要材料?我都怀疑她水平到底行不行。”“上次用的那个某某老师,人家就不给我们添麻烦,到了现场直接张嘴翻不也很流利嘛,反正撑得住场面就行了。”(会前一点材料没有,一点准备不做的译员,居然还被客户认为是“省事”“水平高”,兢兢业业希望做好的译员却反而被怀疑水平不够,这是我觉得最悲哀的!)
工程行业。某年在西南某省施工,相邻标段是中铁某局项目部,各种原因,项目快结束了,当地的一个包工头帐要账要的昏天暗地却没有一点成效,项目经理就一个字,“没钱!”无奈,包工头组织了十来号工人把项目部的门堵了,国字号企业早见过大场面,见惯不惯,依旧上网的上网,唠嗑的唠嗑,去找项目经理,依旧一个字,“没钱!”逼急了的包工头走投无路。
心理学。发现国人经济没上来,根本顾不着也不在乎心理健康。同性恋很恶心,多动症是欠揍,抑郁症是玻璃心,阅读障碍、自闭症、失语症都是蠢,恐惧症就是怂和没出息的借口。生理不适就大惊小怪去挂号求助,却依然觉得看心理咨询是件丢脸的事情非得逼人至疯才去医院,最后还惋惜: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成了神经病,补充一句,这个“突然”的过程通常被译为:装的
录音行业。许多歌手乐手都是进棚以后才知道今天要唱什么,录音时现学,唱不好的地方都指望后期修,可是情绪怎么修。请交响乐团进棚为歌曲录弦乐,一般拉两三遍就完事儿,排练一遍录一遍保一遍。有时为了省时间,重复的段落让录音师复制粘贴,都不肯再拉一遍。在磁带录音那个年代,不排练好都不舍的浪费磁带,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却是音乐品质的倒退。
利益相关:我的恩师是一名翻译家(抱歉我不愿意透露他的姓名),他有时候甚至懒得拿稿费,翻译薪资极少是不争的事实,但翻译的门槛低,天窗高,只要你手头有一支笔和字典,就能进行工作了,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挣这笔钱——千字稿费一般为50-100人民币,已经二十年没有增长了。
真正花时间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严谨学者被踢出学校,因为年度论文数量不达标。随便在前人model上做些小打小闹的修改,数据不理想顺手调一调,一套数据发几篇,靠着所谓人脉霸占期刊的人,混得风生水起。混成所谓大牛。不配叫学者。学术圈,很多时候还没猪圈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