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滴灌,我还是能说两句的,毕竟在水利部的节水灌溉实验基地做了小一年的实验。关于楼主所提出的滴灌只湿地皮大部分水都蒸发了的这个现象,我认为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我进行的大田试验中是不存在的。水分在土壤中是有一个迁移的过程的, 这个迁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我做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在整个水分迁移的过程中几乎只有不到10%的水分通过地表蒸发损失掉了,大部分水分都分布在了从地表到地下50CM左右的土壤中,而对于大部分粮食作物来讲,这一湿润层已经足够作物生长了。而水分的地表蒸发问题则可以通过地面覆盖来解决,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人工覆膜,都有着不错的效果。目前华北地区所使用的灌溉水源大多是深层地下水,这一部分的地下水是很难通过地表水的下渗来补充的。有关于滴灌,我还是能说两句的,毕竟在水利部的节水灌溉实验基地做了小一年的实验。关于所提出的滴灌只湿地皮大部分水都蒸发了的这个现象,我认为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我进行的大田试验中是不存在的。水分在土壤中是有一个迁移的过程的, 这个迁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我做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在整个水分迁移的过程中几乎只有不到10%的水分通过地表蒸发损失掉了,大部分水分都分布在了从地表到地下50CM左右的土壤中,而对于大部分粮食作物来讲,这一湿润层已经足够作物生长了。而水分的地表蒸发问题则可以通过地面覆盖来解决,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人工覆膜,都有着不错的效果。目前华北地区所使用的灌溉水源大多是深层地下水,这一部分的地下水是很难通过地表水的下渗来补充的。
大水漫灌是最浪费水的一种灌溉方式。很多人认为水灌的很透就是好的,其实这种灌溉是最不科学的。根系不光是要吸水,还有呼吸作用。漫灌会挤压走土壤中的空气,影响土壤的团粒结构,长时间会板结。也并不是说土壤充满水就是好的,有个土壤适宜含水量的概念。之所以漫灌灌水次数少,是因为管理水品还没有达到。漫灌大部分水都是无效灌水,现在不管是农业上,还是园林上,市政项目上,水都是要收钱的。滴灌技术来自于以色列,是个极度缺水的国家,怎么说也是个发展了近100年的技术,不会那么一文不值,滴灌就是以最少的水来满足植物的根系需水,属于局部灌水,只是湿润根系附近的土壤,让他一直保持在一个适宜植物生长的含水量上。至于蒸发量,滴灌要远远小于漫灌的蒸发量,最主要的是湿润的面积不一样,而且水是缓慢的渗入土壤,没有明水。
作物需水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只有在关键时期需水量才会很大,比如小麦的拔节期和灌浆期,其余时间并不是需要很多的水分,而且作物一次性并不能吸收大量的水分。漫灌是同时将大量的水灌入田中,作物吸收有限,一部分存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后续吸收,其他就会渗透下去,流于土壤中的水分也会蒸腾散失,真正被植物利用的水分有限。按照物质循环原理,水确实不会消失,但是把水撒出去容易,收回来就难了。而滴管呢,它是会缓慢的滴入水分,持续时间长,单次水分供给少,作物就能较多的利用,而使散失的减少,从而有效的提高的水分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