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电影、小说中流传有:“死者的眼睛里会留下最后看到人的影像”。这种传说的时间很长、范围也很广。还看到过有报道说凶手杀了人之后担心死者眼睛里留下他的“影像”,于是剜去了死者的双眼。加上法医在死亡现场经常会翻看死者的眼睛,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好奇究竟在看什么。久而久之就流传出了“能看到死亡之前最后影像”的说法。
这种“死者眼睛中会留下影像”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曾经看到过用这种老式相机中的各个零件来比喻人的眼睛,比如瞳孔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底片等等。这种结构上的比喻用来科普问题还不大,但是将眼睛的视觉功能直接平移到相机的成像原理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照像机是通过镜头将光线聚焦在底片上,引起底片上感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留下一个影像,后期再通过处理将这个影像转换出来。而人的视觉,并不是通过在那个相当于照像机“底片”的视网膜上留下“影像”来实现的。
在生理学上用一段话来解释视觉是这样的:
光线经眼的折光系统成像于视网膜上,再由眼的感光换能系统将视网膜像所含的视觉信息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并在视网膜中对这些信号进行初步处理,然后由视神经传入中枢,并在各级中枢,尤其是大脑皮层进一步分析处理,视觉才最终形成。
当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接收到光线的刺激之后,发生了多种蛋白质的分解、激活。其中一种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它的小弟控制一扇门,平时这扇门是开放的,可以让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与此同时钾离子会通过另外一个不受控制的通道从细胞内出来,这样带电离子的进出就在细胞膜的内外形成了电流,平时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上。
当这个控制大门的蛋白质接收到传来的特定信号的时候,它会通过一种酶指挥它的小弟把大门关上,这样钠离子就出不去了,但是钾离子是不通过这个受控制大的门出去的,不会受到影响,这样进出细胞的离子量就有了变化,细胞膜的内外也就产生了与平时状态不同的变化。
这是80年代的经典电影《机械战警》,又称《铁甲威龙》,英文名<Robocop>放映后流传出来的。主角墨菲被改造为机械战警后,为了找到杀人犯,读取了自己被改造前的记忆资料,通过影像资料里瞳孔中的倒影找到目标嫌疑人。原理似乎是利用受害人死亡前,大脑对视神经记忆的映像残留。这算是我的科幻启蒙之作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接触这么多年公安工作,还从来没听说过有哪家能用类似的技术破案的。即便是顶级神探李昌钰教授动用他的实验室,结合现有的技术也办不到。现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还远远没达到那一地步,对人脑信息提取技术的最新进展也仅限于意识操作,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二十年前就更不用说了。至于90年代的杀人挖眼....纯粹只是知识水平太低而对电影中的这一情节产生了误解+以讹传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