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杂草,墒情好。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入土深,对播种地要深翻,才能使根部充分发育。紫花苜蓿生长年限长,年刈割利用次数多,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亦多。据报道,紫花苜蓿每亩每年吸收的养分,氮为13.3千克,磷4.3千克,钾16.7千克。氮和磷比小麦多1~2倍,钾多3倍。用作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要于上年前作收获后,即进行浅耕灭茬,再深翻,冬春季节作好耙耱、镇压蓄水保墒工作。水浇地要灌足冬水,播种前,再行浅耕或耙耘整地,结合深翻或播种前浅耕,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为底肥。对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亩需过磷酸钙10~20千克或磷二氨4~6千克。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结,要及时除板结层,以利出苗。2.苗期生长十分缓慢,易受杂草危害,要中耕除草1~2次。3.播种当年,在生长季结束前,刈割利用一次,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要留苗过冬,冬季严禁放牧。4.二龄以上的苜蓿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耕地保摘,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和收种后,要松土追肥。每次刈割后也要耙地追肥,灌区结合灌水追肥,入冬时要灌足冬水。5.紫花苜蓿刈割留茬高度3~5厘米,但干旱和寒冷地区秋季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应为7~8厘米,以保持根部养分和利于冬季积雪,对越冬和春季萌生有良好的作用。6.秋季最后一次刈割应在生长季结束前20~30天结束,过迟不利于植株根部和根茎部营养物质积累。7.种子田在开花期要借助人工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结实率。8.紫花苜蓿病虫害较多,常见病虫害有霜霉病、锈病、褐班病等,可用波尔多液,石流合剂,托布津等防治。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盲蝽象,金龟子等。可用乐果,敌百虫等药防治。但以一经发现病虫害露头,即行刈割喂畜为宜。
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重粘土、低湿地、强酸强碱土壤外,从粗砂土到轻粘土皆能生长,而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钙质土壤最好。略能耐碱,以土壤PH6.5-7.5为宜。成长植株可耐受的土壤含盐量为0.3%。土壤潮湿,雨水多时易引起根的腐烂,生长不良,连续水渍24小时而大量死亡。紫花苜蓿,原名:紫苜蓿,又名苜蓿,拉丁文名:Medicago sativa. 蔷薇目、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 根粗壮,深入土层,根颈发达。茎直立、丛生以至平卧,四棱形,无毛或微被柔毛,枝叶茂盛。种子卵形,长1-2.5毫米,平滑,黄色或棕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一带。世界各地都有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生于田边、路旁、旷野、草原、河岸及沟谷等地。欧亚大陆和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为饲料与牧草。
紫苜蓿喜欢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的气候,因而多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适应性广。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也能忍耐干旱。抗寒性较强,能耐冬季低于零下30℃的严寒,在有雪覆盖的情况下,气温达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都可以种植,以平原黑土地区最为适宜。南方高温潮湿气候则生长不良,所以栽培较少。在冬季少雪的高寒地区,因气候变化剧烈,经常在春季遭受冻害,因此,必须选用抗寒品种,或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才能越冬。紫苜蓿的根系发达,分布在0-75厘米土层中的根量,约占总根量的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