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一个30人的研发部门,人员构成为部长—科长—工程师—实验员。底层的实验员要值夜班,还要干满两年才能升级工程师,看不到希望所以频频跑路。部长去找HRD谈,反被洗脑,回来告诉科长:“不能为了这几个人,把公司的薪酬体系晋升体系都打乱了。实验员技术含量低,我们就采用流水线培养模式,跑一个招一个,不怕!”科长一听,觉得这部长傻逼得没边,当即提了离职。科长手底下三分之一的工程师和实验员也跟着辞职。今年前八个月,该部门已经离职20人次。接踵而来的是项目交接混乱、资料遗失、分工混乱、工作出错率高。原本8个熟手担负的满额工作量,现在剩3个熟手+3个新人分担,项目质量一塌糊涂,反复返工的高额成本、部门员工消极扯皮、客户抱怨,这些都不是可以量化的成本,同时,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人资和财务都可以拿出数据对比,在一个员工身上支出的薪酬、绩效、福利都是可以量化的,投入产出比也能够算出来,只是看精确程度不同。如果一个员工领了10块钱工资,干了10块钱的事,这就平账了;如果领了10块钱,干了12块钱的事,公司就赚了;如果领了10块钱,只干了6块钱的事,公司怕不是巴不得他(指代他、她)早走,早走才早省成本呢!你若只给5块钱,整天拿个鞭子想给人抽出10块钱的活,对不起,不伺候了!你这根鞭子留着自己炫耀吧……所以,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个成本,是产生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交易”,有投入,有产出,员工离职平常心看待(呼……不气不气)。
不太高。但是…招聘成本,包括面试、培训之类,都是可以量化的,也都是公司能消化的。可怕的是公司摆出一副“要走随便走,我们不挽留”的架势,引起塌方式的离职潮。这时候N个员工叠加的离职成本,足以让公司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个打工的,又没有啥生产资料,替代性很高。以前在某一单位做技术负责人,整个项目的方案是我在编制,并且还在做造价啥的,理论上不可或缺。突然有一天得罪领导,被领导下命令:半天之内交接工作,走人滚蛋。
低级职位随便离职,反正小公司一般都是默认低级职位离职率高的,所以一般都会不断招人来替代。而且低级职位,完全可以用老员工来带,相比开出的低工资,反而性价比更高一些。
当下,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处于缩编的状态,员工自愿离职,对企业来说,是节省成本的的行为,免去了赔偿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