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的样子。我爸从小就没有妈妈,有三个姐姐。我出生的时候我爸19岁,扛起一个家的重任。我爸是生意人,白手起家。干过很多工作,开过超市,给别人打过工,最后落在卖糖上。昨年圣诞那段时间,我妈出了车祸,脚踝骨折,没办法和我爸出去了。今年我妈出去了半个月又回来了,脚难受。我爸就自己买个三轮车出去卖,车顶都没有。大冬天,吹风下雨也得受着。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从没有见过光明。我爸见过光明。也还是可以忍受黑暗。这就是我说我爸为什么是最能吃苦的原因。
终日辛苦劳作任劳任怨,却分不清分不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看似辛苦却难免焦头烂额。有个词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这种现象——它就是“一心多用”。一心多用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错误产生。人的潜意识里常常认为“我能同时hold住很多事情”,但基本都是一厢情愿。人脑同步思考的能力非常有限,亦无法保存大量信息。于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时,任务积压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除了分不清任务优先级,对“速成”的崇拜也是“苦忙族”的一大特点。
其实并不是人愿意吃苦吃苦,主要是看后期的希望或者以后的诱惑有多大,还要看这个人对后面做事的信心,看他对吃苦有没有信心和希望,如果他觉得后面的希望很大,值!吃太多的苦对他来说都不叫苦,是一个理想转变的过程,哪怕最后失败了,但是过程是美好的,一旦成功了,这些都是资本!所以吃苦的前提是要看后面值与不值和个人的期望值很高!任正非打个出租车叫吃苦,对于很多农名工来说,打个出租车是个很奢侈的事,所以吃苦还要看条件。
不是你多能吃苦多努力就会成功,方法不当也只是在原地踏步。不要以为肯吃苦,投入的时间越多,收获的回报就越大。这种只懂吃苦耐劳没有思路的重复练习,不过是“吃苦者”们的自欺欺人罢了。肯吃苦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但要有明确的目标进而付诸行动。要有精密合理的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预期,否则也只是——“仅仅看起来吃苦努力而已”。
我家楼下三个摊主吧,一个以主食为主,一个以小超市加肉菜为主,一个以水果摊为主。得有二十年了,在我们楼下,确实辛苦,但也颇有收获,在我们楼里都早早买了房子。卖主食摊的而且还越做越大,开了个陕西快餐店,从老家带来很多老乡。挺佩服。我自己创业,也起早贪黑,苦干了七年,虽然闹了些腰间盘突出,但也算没白干。我相信只要行业选择对了,辛苦一定有回报的。
我觉得,一个人的想法和承受力的形成,受他们父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孩子三岁,甚至一岁之前,一定要灌输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人生观,否则,一旦形成不好的人生观,不好的习惯和不好的处事待人的方法,那他再去后天改正,是非常困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