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常常想起的就是以前学校外宵夜摊的卤猪蹄和烤鹅腿。由于这两种食物在我们学校非常受欢迎,甚至衍生出了两个门派——猪蹄帮和鹅腿神教。最开始,应该是2010年左右,因为学校食堂关门早,便利店也不发达,所以一到天黑,小西门外就聚集了各种烧烤、切糕、炒河粉,香气四溢。烤鹅腿和卤猪蹄也在其中。卖烤鹅腿的是一对烧烤夫妇,烧烤车上写着“梁子烧烤”。负责烧烤的阿姨,遇到有人催单,她会耐心地说一定要烤好为止,有时还会抱歉地解释因为不小心某种酱料用完了可能会不太好吃。叔叔则负责上菜收钱,没事的时候用手机打游戏,整个烧烤摊笼罩在斗地主的魔性背景配乐里。到了冬天,我们常常一个寝室派一个人去买四人份的食物,彻夜的刷题就有动力了。不过去年过年,猪蹄阿姨离开北京回到河南老家。从此再也没有吃到她们家的猪蹄和鹅腿。
最让我牵挂的应该是小学那会儿,路边卖早点的摊位上卖的五毛钱的糯米鸡。我其实很喜欢吃糯米鸡,当然也是因为那时候的早饭钱给的不多,然后糯米真的很能给人以饱腹感。而且糯米混着荷叶的香气搭配米中包裹着的肉香,一口下去,那滋味,至今难忘~当然我到现在,每次看到糯米鸡也都会买,可儿时的那种味道似乎总是回不来。现在也知道小时候那会儿吃的糯米鸡其实一点儿都不正宗,以前米里包着的是腊肉,真正的糯米鸡应该包着鸡肉的。所以就是这个小时候不那么正宗的糯米鸡一直让我牵肠,很难再吃到,很想念~
外公喜欢钓鱼,以前乡下老家旁边有个水库,他带上一副渔具和一个小马扎就能在水库边钓上大半天。水库里没什么大鱼,只有一些泥鳅和巴掌大的小鱼,量也不多,外公钓一天的鱼带回家也不够烧一盘大菜,只能炸了吃。外公做菜手艺很好,野生的泥鳅个头小,他就裹上淀粉放油锅里炸,炸好的泥鳅外壳是金黄香酥的,里面的肉很细嫩,有一些细碎的骨头,只需要一点点盐调味,就够让小孩子吃得停不下来。外公卧病后,我再也没吃到过那么香的炸泥鳅和糖醋炸小鱼。
爷爷做的油饼。爷爷是退伍军人,小时候,大家家里都比较困难,吃什么都放很少的油。爷爷烙饼总是特别舍得放油,给孩子们解馋。在那个年代,他烙的油饼是最好吃的。家里每个人都是这么说的。爷爷走的时候我还小,我已经不记得油饼的味道了,也不可能再吃到了。
炸的一种昆虫,不知道是青虫还是什么的,胖乎乎的,炸完看不清本来面目了,不过很香,但不是咱们常吃的蝉蛹、蚂蚱之类的,回老家的时候在一个类似农家乐吃过一次,以后再没吃过。
小时候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有一家中式快餐店,我永远都忘不了蛋炒饭醉人的香味 ,所有的配菜和佐料都恰到好处,大概是它让我养成了从来不剩饭的习惯,但是现在关门很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