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世界是分为“文武”两道的。是两种不同认识世界的方法。“文”就是传统或现代的科学知识。“武”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对自己身体不断的锻炼修养,从而通过自己的身体的不断提高和与自然世界万物的呼应练习,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会功夫第一步,就是你的眼界会更开阔,你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圈子里。你会多一种思维角度,看这个世界。
2. 人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无奈和无力感。有时或是畏于对方的权势,有时或是畏于对方的钱势,有时或是畏于对方的武力,如此种种吧。习武之后,身体的强壮也会带来精神上的强大。你会感觉到,并不是对方太强大,而是自己太软弱了,这种软弱,不是谁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选择了甘于软弱,甘于退让。关键时刻,拍案而起又怎样?!人有了身心两方面的强壮,还有什么可畏惧的?!所以,会功夫第二步,是关键时刻有拍案而起的能力。
3. 练武之后,随着自己的成长,会发现很多以往忽视掉的东西。身体的成长,也会伴随精神的成熟。会发现很多以往自己忽视掉的东西,很多责任和义务。对家人的,对朋友的,乃至对社会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并不仅仅是一句电影上的语言。并不是说让你天天去见义勇为或者杀富济贫什么的才算有作为。而是成为一个真正成熟和有担当的人。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去担当。从这一步做起。所以,会功夫第三步,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4. 武,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一。就像前文提到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武两道并行(虽然很多时候并不能文武两道并重)。文武两道,是精神和肉体两方面修养的学问,都是认识大千世界,使自身更好地完成自己一生的知识。千万年的传承,已经深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精神和文化之中。最浅显的,我们都爱看功夫电影,都爱读武侠小说。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为什么?因为“武”之一字背后的含义并不仅仅是打打杀杀,“武”的背后就是“文”,有道、有理、有情,有义。所以才会文人侠客梦,才对文人有千古的吸引力。这是一份千年的文化传承。
所以,会功夫第四步,是传承。
既然你问功夫是什么体验,我可以一答。正如同《一代宗师》里面说的“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如果功夫没有技击,没有高低胜负,没有流血受伤,没有暴力…这不是功夫,还不如叫广播体操或者广场舞。我看功夫,是技能,是防身术,也是体育,是竞技。这个技术可以给你带来一技之长,可能在你危险的时候保你一命,也可以给你带来许多不打不相识的知己,也离不开胜负。没有哪位所谓的大师不是打出来的!名堂都是靠拳脚实力拼出来的!而今,作为技击的精华部分在很多所谓的习武人那里被抹去,真不知道创始人会做何感想。因此我也觉得不谈技击意义,不谈实战而空谈“修生养性,练精气神”的“武”都是耍流氓——你要练精气神,你可以去站军姿…扯淡了那么多,我切题答一下。我看到的人,首先判断一下他有多少战斗力:其中包括他的速度、力量、敏捷、耐力、抗击打能力等。其次,在一个场合中,我会优先选择一个安全的位置,包括人员密集程度、分布,周围可用设施、是否便于逃跑,能否有效防止背后偷袭。在生活中,会无意发了神经一样出拳或者踢腿,可能会吓到身边不知情的小伙伴。会比较在意雕刻自己的身体,想要协调各项生理机能。可能我的例子比较极端,可能在这个圈子里比较偏题了。作为拳击、散打、MMA的狂热粉,在功夫这个题目里,应该还是可以说话的。当然,为了避免误解,我还得说:社会上许多人,有点小摩擦就摩拳擦掌;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这些都太LOW.习武之人爱武、痴武,不代表他一定是个暴力狂,欺软怕硬的人——那些都是弱者。
师父跟我说起叶问3的预告片:不用看甄子丹,他只是在装逼……其结果就是不能好好的看电影了。师父和师叔在教我的时候都说要低调,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是练咏春的,(于是我匿名了)平常能不动手的时候就尽量不要动手,遇到什么情况就先跑……接触了真正会传统功夫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非常低调,收徒很少,也就是所谓的“大隐于市”。至于我师父和师叔有没有遇到抢劫小偷过这种情况,虽然我也很想知道,但是他们没说……不过如果真的是练到很强的程度,打一个完全不会武术或者半桶水的人是不用费多大功夫的,一招解决。
补脑(传统武术)常识: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武术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散打主要指的是现代散打而不是古传散手因此被部分人认为并不是传统武术。
古传散手作为散打的最早发展要能对抗单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斗,用头、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击,主要的技法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还有肘膝等技法,在格斗中讲究出其不意,不讲究花法只讲究打赢实用。
现代散打就是常见的以直拳、摆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组成的以踢、打、摔结合的攻防技术。 散打没有套路,只有单招和组合,见招拆招。






